课件8: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 寻景―→黄昏江景图
↓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 道路。诗人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 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文学常识
花间词派
五代时西蜀的文学流派,尊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主要成员有韦 庄、薛昭蕴、毛文锡、牛希济等人。后蜀赵崇祚把这些人的作品辑录成 集,名《花间集》,故称“花间派”。花间词派的作者适应当时宫廷生 活的需要,多写闺阁闲情,描写女人姿色,浓艳华丽,构成“香而软” 的风格。其中,韦庄成就较高,其词清丽疏淡,质朴自然,感情真挚, 代表作品如《菩萨蛮》五首等。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一联名动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惟一人,又 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 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 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 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 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春
课堂练习 2.下面对“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这两句是写诗人在山中所见之景。 B.“烟树”是说被雾霭笼罩的山树的朦胧;而被月光映照,雾霭散 去,树影尽现,愈加迷人。 C.用“开”而不用“照”字,多了一份动感,更能体现月光皎洁明 亮的情态。 D.“忽”是“忽然”的意思,表示自己来到庞公栖隐的地方是出乎 意料的,并非自己本意。
疑难探究
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 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 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 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 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课堂练习
【解析】“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 厌恶之情。
本课结束
课堂练习
1.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 B.“争”字写出了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场面,这种场面使诗人厌 恶,这也是诗人要归隐的原因之一。 C.山寺的僻静与渡口的喧闹形成了对比。 D.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静观人们争渡回家,而他要归鹿门,暗示了 诗人的隐逸身份。 【解析】 “这种场面……之一”不对。
文本研讨
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两句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心境?
提示:表现了作者清高隐逸的情怀,在孤寂中也透出了些 许无奈。
文本研讨
2.《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次写近景。前四句写江 行见闻。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 的幽静和闲雅。 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的 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 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 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
疑难探究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 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 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 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 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 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 “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 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疑难探究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 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 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 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结构图解
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 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田 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 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 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 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 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课堂练习
【解析】 表现诗人沉浸于大自然美景中,似已忘乎一 切,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栖隐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练习
3.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 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 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 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 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精读文本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答:写了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2.诗人选择归隐鹿门,他在归途中见到了什么景象? 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 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 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 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 融化,似乎忘掉一切。
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 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 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 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 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 的情怀志趣。
↓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 道路。诗人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 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文学常识
花间词派
五代时西蜀的文学流派,尊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主要成员有韦 庄、薛昭蕴、毛文锡、牛希济等人。后蜀赵崇祚把这些人的作品辑录成 集,名《花间集》,故称“花间派”。花间词派的作者适应当时宫廷生 活的需要,多写闺阁闲情,描写女人姿色,浓艳华丽,构成“香而软” 的风格。其中,韦庄成就较高,其词清丽疏淡,质朴自然,感情真挚, 代表作品如《菩萨蛮》五首等。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一联名动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惟一人,又 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 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 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 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 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春
课堂练习 2.下面对“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这两句是写诗人在山中所见之景。 B.“烟树”是说被雾霭笼罩的山树的朦胧;而被月光映照,雾霭散 去,树影尽现,愈加迷人。 C.用“开”而不用“照”字,多了一份动感,更能体现月光皎洁明 亮的情态。 D.“忽”是“忽然”的意思,表示自己来到庞公栖隐的地方是出乎 意料的,并非自己本意。
疑难探究
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 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 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 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 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课堂练习
【解析】“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 厌恶之情。
本课结束
课堂练习
1.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 B.“争”字写出了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场面,这种场面使诗人厌 恶,这也是诗人要归隐的原因之一。 C.山寺的僻静与渡口的喧闹形成了对比。 D.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静观人们争渡回家,而他要归鹿门,暗示了 诗人的隐逸身份。 【解析】 “这种场面……之一”不对。
文本研讨
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两句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心境?
提示:表现了作者清高隐逸的情怀,在孤寂中也透出了些 许无奈。
文本研讨
2.《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次写近景。前四句写江 行见闻。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 的幽静和闲雅。 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的 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 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 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
疑难探究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 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 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 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 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 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 “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 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疑难探究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 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 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 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结构图解
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 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田 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 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 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 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 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课堂练习
【解析】 表现诗人沉浸于大自然美景中,似已忘乎一 切,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栖隐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练习
3.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 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 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 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 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精读文本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答:写了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2.诗人选择归隐鹿门,他在归途中见到了什么景象? 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 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 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 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 融化,似乎忘掉一切。
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 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 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 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 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 的情怀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