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秘而不说的十一个结字方法(附例字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秘而不说的十一个结字方法(附例字分析)
点画排叠
一般对于出现平行线的字中多有用处,多为上下结构。

欧阳询《三十六法》里面处理此类字形一般用“覆盖”和“顶戴”,前者一般是上大下小,后者反之。

王羲之结字集大成者《集王圣教序》中特别值得一分析,对于排叠之字的处理,通常采用“错位”的方法:中轴线错落如“制”字;重心错位,把上下两字的角度错开,如“墨”字,险中取势。

偏旁避同
古人对于避同如此总结: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预示
其彼此映带得宜。


为了避免雷同,需要采取变形的方法来处理,比如“非”字,本是左右对称的字,但容易写的呆板僵直,所以王羲之就把“竖线”做了调整,避开了绝对对称,用斜线表现出来字势,同时,左右各三点又表现出来不同的姿态,字形更为夸张和生动,很高级!
部首穿插
通过穿插,可以让字产生像人的站立造型,穿插的笔画偏左,则如人向左站立;偏右,则如人向右站立;居中对称,则如正面示人。

字也就是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如果所有的字,都正面“站立”,虽整齐划一,但难免陷入呆板和孤立。

左右相让
古人曾说: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
为尽善。


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左右笔画的分配,来调整疏密关系,达到字内黑白的平衡和字形的奇特。

“妙”字,左右两部分互相穿插于其空之处,点画相让而取势,疏密对比强烈,有收有放,因势相让。

内部借换
比如“苏”字的内部“零件”的互换,比如“秋”字左右的互换。

打破常规,有些新鲜。

但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这样换,还是需要有来源。

长线取势
印象上看,看字都是方块形状,所有的笔画一般都在一个正方形的框中,因此也发展出来“九宫格”、“米字格”等训练辅助工具,但其实,有时候也需要打破一下来调节,就是“立”与“破”的辩证关系。

向背得趣
一般多出现在左右结构的字里面。

字内的部件,可以当成一组“小伙伴”来看,两个小伙伴可以面对面,也可以背对背,比如:
其规律就是相向的字左右避让,巧妙穿插能够契合在一起;相背
的字,关系比较梳理,左右之间不够紧密。

你我照应
表现为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部首之间的照应关系,比如“诚”字,左边部分向右倾,右边向左倾,成形朝揖,左右两部分相互穿插组合,亲密无间。

而“精”字左边部分左倾,右边右倾,成形朝揖,一部分倾斜了,另一部分以相应的斜势来补救,以点画取势而达到整个字的结体平衡。

包围留白
有的包围或者半包围的字,不见得都需要把里面的部分撑满框内,而有的字是留一些空白,形成一个疏密的对比效果,而框内的部分也不能完全居中对称,避免呆板。

笔断意连
一个字中,如果点比较多,因此很容易写散,如何让点的组合不散,是需要通过意连造成牵丝映带的效果呈现出整体感,使笔势连绵,聚点成线,或短线成点,时断时连,交相呼应。

增减求美
对一些字的内部笔画进行增加,达到整体的美感的方法。

比如“業”字因横线太多而去点一横线;“昇”字右下太疏,加一点补空。

古人最善此法,犹如治印中的点画设计,都服务于整体的美感。

但是作为当代人,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不能臆造,还是要看古人有没有这样的写法,否则贻笑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