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与还原——米芾“八面”概念考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2024/03 No.265
米芾书论大多是其平日论书漫谈,语言精练干脆,但米芾提出的某些概念常被后人混淆,问题在于他的论述并不够系统。

如米芾关于“八面”的言论,今人常难解其义。

关于“八面”的说法,今人讨论起来,大多言及“八面出锋”,将其与米芾书法用笔“锋势具备”的特点联系起来,但米芾“八面”的本义是如此吗?
一、结构之“八面”
“八面”概念最早出自传为唐代欧阳询所著《传授诀》: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

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面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

细详缓临,自然体备,此是最要妙处。

[1]
欧阳询所说“八面具备”是与结构相对应的概念。

所谓“八面”,是指字的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八个方向,若要做到“八面具备”,必须“合度”,所以“八面具备”意思就如“米”字的八个方向的笔画应伸展有度,如果不“合度”则会“失势”。

米芾之前,论及“八面”的书论并不多,仅此一例。

二、米芾:“大小”之“八面”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两次用“八面”来形容智永书法,其含
义与欧阳询的说法并不一致。

文曰:
字之八面,惟向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

丁道护、欧、虞始匀,古法亡矣。

[2]24
智永临集书《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有真迹,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

他人手不及也。

[2]25
如果说“秀润圆劲,八面具备”中的“八面”一词的含义相对模糊,那么“字之八面,惟向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中的“八面”含义就显得十分清楚了。

“八面”的含义:其一,“惟向真楷见之”,即是形容真楷的一个概念;其二,“八面”与“大小各自有分”含义相同,也就是自然书写顺应汉字的体势而产生的大小字形变化,即米芾在这里所说的“八面”。

《向太后挽词》(图1)是米芾51岁所书小楷作品,文字大小各随体势,且和谐统一,正反映出米芾自己所言之“八面”书学理念。

关于“大小”的论述,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不厌其烦地提及,似乎这是他别出心裁的发现,也是他抨击唐代楷书的重要武器。

《海岳名言》载:
徐浩为真卿辟客,书匀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2]24
“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字有大小相称。

[2]25
误读与还原
—米芾“八面”概念考辨
文_季璋胤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内容提要:“八面出锋”大抵成为米芾的一个标签,今人用“八面出锋”来理解米芾书论中的“八面”,似乎已经成为共识。

但系统地读米芾书论,很容易发现米芾所谈的“八面”与用笔——“锋”这一概念并无关系。

米芾所说的“八面”是指字形大小应当有自然的变化。

今人对米芾“八面”概念望文生义,实际上是书法史中“八面”一词的含义不断衍生。

书法史上这种“误读”现象时有发生,还原书论中某些概念原有的含义,才更容易走进和理解那个时代。

关键词:米芾;“八面”;“八面出锋”;望文生义
图1 宋 米芾 向太后挽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4
徐浩、张旭、颜真卿自是留名书史的大家,但并不影响米芾对他们狂加批判,批判全部集中在他们对字的大小处理上。

米芾认为,张旭教颜真卿将小字伸展、将大字收缩,使文字大小统一的方法是错误的,并非古法。

米芾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他对古器物铭文的理解,《海岳名言》中载:
书至隶,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2]25
米芾认为的“古法”是从“篆籀”书中得来。

米芾见到古器物上錾刻的“篆籀”书,文字大小各随体势。

而书体发展至隶书,书写者将字形大小进行统一,“三代”古法随之消亡。

故此,米芾提到的“八面”不过是对字的大小的论述,它不同于欧阳询提出的“八面”,更不是今人谈及的“八面出锋”。

米芾的“八面”是如何被后人误读的呢?
三、体势之“八面”
实际上,两宋书家对“八面”含义稍有延伸。

南宋姜夔跋萧千岩藏本《兰亭序》云:
《兰亭》出于唐诸名手所临……世谓此本乃欧阳率更所临,予谓不然,欧书寒峭一律,岂能如此八面变化也![3]
姜夔在跋中将“寒峭一律”与“八面变化”相对应。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图2)用笔纤细而字形瘦高,笔画向字形内部挤压,故显体势“寒峭一律”。

姜夔说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定武兰亭本)“八面变化”,则是指其字势极具变化。

南宋桑世昌也在《兰亭考》中论述:
羲之书超诣众妙,古今不可比伦。

用意精微,落笔详缓……作字有八面变态之妙,如蛟虬之骞腾、鸾凤之翔舞,灿然溢纸,飞动眩目。

[4]
桑世昌在论述中提到“用笔”“落笔”,详审其表述,其所言“八面变态”显然对应的是“如蛟虬之骞腾、鸾凤之翔舞”,这些比喻是在形容王羲之字势变化多端,与“用笔”并无关系。

桑世昌与姜夔所谈及的“八面”虽然与米芾不尽相同,但仍是在讨论书法作品字势的变化,不涉及任何用笔的因素。

四、用笔之“八面”
书论中“八面出锋”一词是清代王澍在《论书剩语》中首次提出的: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

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

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

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5]
王澍认为,捻动笔杆使毛笔保持竖直,使笔锋保持中正,这是“笔正”而非中锋。

用笔中锋,指在书写的过程中运用手指、手腕,使笔锋通过毛笔的摆动达到中锋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毛笔并不始终处于竖直的状态。

王澍将这种毛笔运动称作“八面出锋”。

他首次提出“八面出锋”这一词,并且将“八面”与用笔、用锋联系起来。

刘熙载在《书概》中对此解释:
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似乎锋有 八矣。

[6]
在刘熙载看来,用锋的方式有很多种,所谓“八面”泛指多
样,以此形容用笔的多样性。

而今天的人多用“八面出锋”来形容米芾的作品。

诚然,“八面”的概念在米芾书论中不止一次被提起,米芾用笔(图3)灵活丰富更不必说,但仅凭这两点就不加考证地将米芾的“八面”概念解释为“八面出锋”,恐怕有失公允。

实际上,今人将米芾书论中的“八面”理解为“八面出锋”,一是“八面”一词的内涵在书法史上不断衍生,二是今人并未对米芾的书论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辨,仅仅通过几句广为流传的书论,加上自我对米芾作品的认识,这种望文生义便成了约定俗成。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与思考。

对书法史上常见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理解,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欧阳询. 传授诀[G]//上海社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05.[2]水赉佑. 米芾书法史料集[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3]曾枣庄. 宋代序跋全编:7[G].济南:齐鲁书社,2015:4737.[4]王云五. 桑世昌集:兰亭考[G].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3.
[5]王澍. 论书剩语[G]//陈涵之. 中国历代书论类编.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100.
[6]刘熙载. 刘熙载文集[M]. 薛正兴,点校.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81.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图3 宋 米芾 紫金研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