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6
学习版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重视相应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将直接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造成影响,这也就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思考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且综合的提升。

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由于语文是一门基础科目,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目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更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1-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改革,在当前阶段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德育方面的教学,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最佳阶段,因此,注重学生的德育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进行融合,不仅可以真正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于学习的意识,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因此,在开展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让学生得到全面且综合的发展,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1.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必要性。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不少教师缺乏德育教学的意识,在进行教学时常常认为语文工作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在教学时也更加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德育教学[3-4]。

由于受到应试考试的影响,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学,通过德育渗透提高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并提高语文水平与学习成绩。

由于大部分教师仅仅只是重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这也就直接对德育教育的渗透造成了影响,学生不仅不利于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也缺乏创新的意识,教学时主要采用一些传统且老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使得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而且也很容易忽略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学,缺乏有效的融合与统一,难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们出现抵触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5-6]。

因此,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德育方面的渗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需要在文化传统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如果在进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方向,则丧失了根本。

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更是促进民族发展的主要动力,再加之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身就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有效提升民族的凝聚力的效果,而且还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语文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而且还包含了积极的思想,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气节的目的,帮助学生提高爱国意识,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加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真正达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

2.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与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还需要重视学生素质素养方面的教学。

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习惯,为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7]。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引导,并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与空间,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让学生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规范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积极地对学生展开引导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水平。

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利用一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素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最终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当在教学《北京的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找一些有关春节的背景资料与视频图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体会到这些文化的由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活用多媒体,积极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3.活用语文教材,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从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由于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科目,且语文科目具有需要深入挖掘思想的特点,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创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条件,最终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创造渗透德育教学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引导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素养。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其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以及字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认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

例如:当在教学《骑鹅旅行记》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们通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文/温远有
137
学习版教师则可以问问学生们:尼尔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最后又变成了个什么样的孩子?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

有些学生认为尼尔斯一开始调皮捣蛋,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而当他经历了种种冒险后,变成了一个拥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孩子。

这时候教师便可以问问学生们:大家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呢?接着便有不少学生回答想要成为一个真诚,勇敢,善良且充满正义感的人。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到一个真正拥有道德与勇气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使德育教育得到渗透,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与个人素养的学生。

4.重视传统文化,落实德育教育的渗透。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活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为学生建立一个具备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通过对良好环境的塑造,文化氛围将会更好,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快乐,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对教室环境的改造,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可以通过张贴一些字画或者《三字经》、《弟子规》等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室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痕迹,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朗诵大赛或者演讲比赛,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诗歌或者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表现。

此外,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以及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真正得到个人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5.结语:综上所述,当开展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

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品行的熏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个人素养的目的。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信心,帮助学生具备勤学好问,细心等良好习惯与品格。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学生的知识传授师,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导师。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则主要作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引导工作,如果学生出现疑问或出现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指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教师不仅仅需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负责学生的做人,并通过语文课堂,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真正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且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1]江瑞峰.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 考试周刊, 2018,23(4):51-51.
[2]施翩翩.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 新课程(上), 2019,45(5):97-98.
[3]燕瑞霞.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r——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师, 2019, 000(003):11.(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放马山歌》,并且掌握基本节奏型和衬词的唱法;2.运用视听结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并进一步了解山歌的音乐特点;3.通过学唱《放马山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牧民愉快的放牧生活。

让学生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山歌体裁的风格特点;2.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节奏型。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播放器。

学习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随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教师吹竹笛,学生感受音乐。

吹奏乐曲激发学生兴趣。

(三)歌曲学习:1.初听歌曲。

师:歌曲中的人们在做什么?2.听歌曲中印象深刻的歌词。

“呦哦 ”师:表现的是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挥鞭:你能做一个挥鞭子的动作吗?3.加入动作表现歌曲;4.音乐记号:延长音记号;5.加入铃鼓,随音乐变换表现形式;6.用声势动作表现歌曲;7.打击乐器代替声势表现歌曲。

聆听音乐,了解歌词。

动作带动声音,加深歌曲印象。

音乐记号加入,准确的演唱歌曲。

通过不同形式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四)音乐知识学习:1.为歌曲取名字,揭示课题《放马山歌》,山歌是什么?2.讲解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3.《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五)歌曲演唱:1.完整演唱,找出不懂的歌词“呜噜噜的”衬词;2.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歌曲,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3.变化速度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4.教师用不同调的竹笛吹奏,学生感受调升高后不同的感觉,了解山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歌曲,发现歌曲中的重难点,并解决。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

教师用竹笛吹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调的变化,从而了解山歌特点。

(六)背唱歌曲:小组背唱,小组合作,每组背唱一段。

(七)完整表现歌曲:小组练习,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歌曲,并小组展示。

欣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音乐知识。

(八)拓展:欣赏视频,感受歌唱家们的演唱。

(九)总结:教师总结提炼,感受学习中国民歌文化。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
放马山歌■文/张晓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