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把泥壶他坚守了39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这把泥壶他坚守了39 年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画报》 2019年第12期
文|图张建成
In Wuyi, Zhejiang, there is a mud-teapot maker called Wu Wanneng who is an inheritor of Wuyi mud-teapot as well as Craftsman of Wuyi. In order to inherit the mud-teapot making skill, he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career for 39 years.
工匠精神是我们社会的财富,总有一些工匠,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奋力谱写新时代工匠
精神。
在浙江武义,有一位泥茶壶制作艺人叫吴万能,他是武义泥茶壶金华市级传承人,第二
届武义工匠。
为传承祖上传下的那把泥壶,他整整坚守了39年。
围着深蓝色长围裙,裤脚上还沾着黄泥巴,初见吴万能,他正坐在板凳上,拿着修刀仔细
修整茶杯盖的形状。
“以前的泥制品都很简单,现在客户的要求提高了,我就要做得更精致些。
”吴万能笑着说道,手中的修坯动作依旧娴熟地继续着,泥屑快速地滑落在拉坯机边缘。
在当地,这种用泥烧制的茶壶,俗称“西瓜壶”。
过去,农民到田里干活都会提着装满茶
水的西瓜壶出去,天气越热,感觉壶里的水越凉,口渴之时,喝上几口顿感清凉甘爽,很是解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瓷壶、玻璃壶、塑料壶、不锈钢壶等各种时尚美
观的茶壶相继出现,曾经深受人们喜欢的泥茶壶逐渐淡出消费市场。
武义县王宅镇孙里坞村伍仙亭自然村从事泥茶壶手艺的吴氏一家,是清朝时期从长江中游
南岸湖北黄石大冶迁来这里的,如今他家门前一直在用的烧泥壶土窑就是祖先留下来的,至今
有160多年的历史。
吴万能是泥茶壶制作的第五代传人。
改革开放后,随着武义旅游开发,游客越来越多,吴万能仿佛嗅到商机。
当年只有16岁的他就在自家门前公路边摆了个专卖泥茶壶的小摊,用大小泥壶当实物广告,让游客选购评说。
根据客户需求和现代审美观念,吴万能在传承祖上泥茶壶制作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以传统工
艺对泥壶形状、外观、壶柄、壶嘴进行改进,融入紫砂壶、陶瓷壶、玻璃壶的许多时尚、文化
元素。
采访中,只见一块块泥团在吴万能手中任凭掌控,几分钟,一只如西瓜形状的泥壶就做出
来了。
吴万能介绍说,虽然看似简单,但前期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整个泥壶制作要经过10多道工序。
做好后还要放到太阳底下晾晒才可入窑烧制。
烧窑技术也很有讲究,因泥茶壶是用柴
火烧的,需连续烧20多个小时,窑温需控制在1000℃以下,温度过低烧不透,温度过高会变
形开裂。
在文化、农商行等部门的扶持下,吴万能纯手工制作的泥茶壶的品牌越叫越响亮,产品除
销往金华、宁波、温州、杭州、上海等地外,还被客户带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华人家庭。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泥壶不仅是工艺品,也是普通人家的生活用品,这一点让吴
万能无比庆幸。
采访中,吴万能感慨地说:“尽管泥茶壶制作很辛苦,但它漂洋过海,进到全世界华人家庭时,我心里就很是满足,感觉坚守这么多年值!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做好泥产品,
让泥制品走进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