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日益提高,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依然有所欠缺。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哲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必要性提升
Brief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ttainments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u Meiyan[1],Li Dakuo[2],Qi Jing[2]
Abstract At present,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ttain-ments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on the increase,while some of them still need developing.The passage aims to discuss its necessary and its solution.
Key words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al philosophy attainments;necessary;development
教师教育哲学素养是其基本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评价标准和尺度的确定,以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高校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着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而高校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形成的,旨在帮助他们胜任教育工作、履行教书育人责任的专门性素养。

因此,探讨这个问题,有其深刻的意义和必要性。

1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教育哲学,是哲学和社会学两种学科的交叉性学科。

这门学科把哲学的某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育问题领域里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哲学实际上应该说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

教育哲学主要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

教师教育哲学素养是指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思考、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

在日常具体工作中,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探寻,教育价值的评判,教育活动和教学行为的反思。

2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必要性
2.1促进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能够使他们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论武装自己,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技术的推广,教育理论的繁荣,各种教育观念也层出不穷。

如果高校教师只是一味墨守成规,不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不保持自己对教育的高度觉悟,就很难能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动者,也就无从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而难以识别教育的目标和道路,最终导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被动化,职业生涯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教师只有提升个人的教育哲学素养,加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主张,构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哲学,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2.2提升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重要转变。

高等院校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校园规模日渐扩大,教学设施逐渐完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是教育质量却有所下降。

尽管其中的影响因素诸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本身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

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作为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行为。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里,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牧师和殉道者的角色。

在这种观念下,教育行为更像是崇高的布道神圣的苦行,是教师不计较任何代价的完全付出。

而在崇尚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终极点,旨在探究人的教育规律性的职业。

面对教育思潮的巨大冲击,高校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职业观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甚至受到人们的质疑。

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哲学素养的缺失或不足。

一方面,由于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其教育活动难免陷于盲目性和随意性。

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简单地执行教育和教学任务,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进行哲学反思的空间。

在教学改革中盲目地推崇操作技术和教学技巧,忽视教学理念、精神。

有些教师使用“拿来主义”,随意借鉴他人的实践知识,简单效法个别的经验和方法,却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学生得不到必要的知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出现世俗化现象。

他们不能真正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更无法转化为理解基础上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因此没有进行“真正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表达知识和行为要求之外更丰富的情操的陶冶和人文的关怀。

结果,也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
朱美妍[1]李大阔[2]祁静[2]
([1]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辽宁·沈阳110136;
[2]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8-0014-02作者简介:朱美妍(1985—),女,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大阔(1973—),男,讲师;祁静(1971—),女,副教授。

师资建设
14
. All Rights Reserved.
总第236期
2013年3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36
March2013(B)
就是其角色定位。

3.3学生个体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的呼唤
目前,我们处在市场经济深化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变换,我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首先发生改变,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变,即我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的改变。

市场经济的神话和改革开放的扩展一方面促进发展生产力,产生和滋长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进入,导致在人们的心目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蔓延。

所有这一切都对青少年学生的观念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价值观念多元化,二是思维方式转变,三是道德观念的变化。

4中职德育教师角色定位的方向
教师既代表个别教师在社会群体里的作用和地位,还代表了社会和其他个人对教师行为模式的期望,无论是学生对老师的行为预期,还是老师对他们自己行为的理解。

道德教育和教师角色是社会制度意义上的“特殊行为模式”,是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和职业角色的德育功能相符合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人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要求教师职业角色进入了一个新的“角色群”,走出相对单一的职业角色。

笔者认为,受上述时代背景和学生思维转变的影响,中职的道德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发生以下变化: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灌输方的“道德权威”转向德育教育科目的指导和学生成长的合作伙伴;从传统的“教师”向“道德教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行转变;单纯讲授道德教育课程的人向道德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转变;由单打独斗的德育教师向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合作者转变。

5实现中职德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主要策略
5.1树立主体性德育理念
所谓的主体性德育理念,指的是不能以灌输知识和思想为教育手段,而要加强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培养和训练,重视主体性人格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回归德育的本质。

5.2加强角色学习,努力更新和完善自身素质
新时代中,中职德育教师也要求全面发展,这包括:政治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的教学与社会、人类文明融为一体,和现实与国家大事接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道德表率作用、精神感召力和亲和力等;加强理论训练和专业训练,同时还要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更高一层的学识素质;一定的能力素质,如德育移情换位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沟通能力、一定的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监督能力等;创新和审美素质等。

5.3建立顺应中职德育教师角色转换的配套制度体系
这种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包括:德育教师角色转换工作目标责任制;具有导向功能的德育教师和德育对象考核评价制度;也要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

6结语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等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中职德育教师的角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德育教师在中职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角色转变方向和角色定位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职教师的德育工作做参考。

参考文献
[1](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45-47.
[2](加)戈培尔(Goble,N.M.),(英)波特(Porter,J.F.).教师的角色转换[M].
万喜生,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3-105.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86-88.
[4](美)约翰·马丁·里奇(JohnMartinRich),(美)约瑟佛·L·戴维提斯
(JosephL.Devitis).道德发展的理论[M].姜飞月,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5-162.
3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途径
3.1树立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观
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手段和载体。

高校教师与其他层次的教师不同,多是“学而优则师”的专业性高级人才。

因而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甚少,而这两门学科恰恰是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重要来源。

所以,高校教师本身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多多阅读有关教育哲学原理的书籍和教育经典著作,要多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要不断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来提升自己的教育哲学素养。

教师要把哲学原理与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智慧。

尤其要借助于哲学的概念工具、思维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澄清、理解、研究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现象、基本关系、基本问题。

同时用哲学情感来坚定自己的教育教学信念,用哲学意识来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用哲学方法来激发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用哲学境界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3.2高校要完善相关培训制度
高校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以其综合性、终极性的特点,影响着他们教育工作的质量。

高校是教师展开工作的场所,要为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要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首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宏观培训制度,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具体落实,各高校应制定和实行必要的制度和措施。

其次,各个高等学校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哲学素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

再次,要加强高校校际间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开展不同层次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大学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
[2]王培峰.教育哲学:逼近教师灵魂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6-
03-21.
[3]范立琼.教学教师成长中所需要的营养——
—教育哲学观[J/OL].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陶志琼.教育哲学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2).
[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陆有锉,迟艳杰.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
2003(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79:208.
(上接第13页)
1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