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有答案-初二第一学期调研(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第一学期调研 (语文)
一、填空题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酒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酒是(cuī)生诗文书法的(jià o)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yuá n),留下了许多(guī)丽诗篇与书法珍品。
酒中有少年意气,王维诗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描写了少年游侠慷慨激昂,畅饮豪谈的情态;酒中有中年旷达,欧阳修谪居滁州,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忘怀宠辱的洒脱。
(1)(cuī)_______________生
(2)(jiào)_______________母
(3)不解之(yuán)_______________。
(4)(guī)_______________丽
二、综合读写
下边的宣传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三、默写题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重岩叠嶂,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
(4)_______________,常有高猿长啸。
(5)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6)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李白《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甲]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
[乙]他是年青的苏维埃职官,在我长时间和毛泽东的谈话里,他当我们的翻译员。
虽然他是一个双颊赧红、年纪只有二十六岁的青年,可是他已经是两本关于辩证法的书的作者。
①[甲]段中的“我”是指_______________,[乙]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
(均填人名)
②“我”“身上有点不舒服”和“心里却非常兴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阅读下列片段,回答问题。
①1928年7月,_______________(填人名)以自己声名远扬的第一团作为核心,加之第二团和第三团部分官兵以及军校学员,发动平江起义,并与起义的农民联合,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②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___________(填人名),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五、古诗词鉴赏
第二部分
早兴
[唐]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觉(jué):醒。
②思想:思忖、考虑、烦恼。
(1)请写出“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所描绘的画面。
(2)诗人善于从细微之处表现生活的情趣,请你从这一角度对“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加以赏析。
(3)诗中的“晨光出照屋梁明”与下面诗中的“鸡声茅店月”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
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
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
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
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有旨以纲
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
上意颇悟。
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
降御榻曰:“不能留矣。
”纲泣拜,以死邀之。
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
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
[注释]①斡离不:人名。
②中官:皇后。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
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
C.以死邀之(阻拦)
D.遂命辍行(连续)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
②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4)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
.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
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
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
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
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
“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
改正。
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
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
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它的出现并非偶然。
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
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
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
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
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
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
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
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
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15-18题。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
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
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
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
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
来的。
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
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
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
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
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
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
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
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
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
自己。
”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
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
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
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
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
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
因为我们都是
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
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
到兼职信息的方法。
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
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
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
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
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
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
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
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
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
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
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
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
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
请我“随便点”。
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
的小男孩。
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
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选自《新时文—树心花的盛放》。
有改动)
(1)文中“我”对弟弟的“残酷”具体指的是哪些事?请概括作答。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眼前这个瘦弱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
②“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的工资零头都不到!”
(3)“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
的城市。
”这个结尾能否删除,为什么?
(4)这篇叙事性文章语言生动,其间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议论性的文字释放出智慧的光芒。
请摘抄一处议论性文字,并谈谈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八、写作
表达与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心里点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途。
可能有荆棘,可能有坎坷。
只要前方还有一丝光亮,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在这个北风凛冽的深冬,为自己寻找一丝温暖的理由,为
自己点亮一个梦想!
请以“在心里点一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初二第一学期调研 (语文)
一、填空题
1.
【答案】
①催生
②酵母
③不解之缘
④瑰丽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解答】
①催生
②酵母
③不解之缘
④瑰丽
二、综合读写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层”应写作“成”;“怠”应写作“贷”;“致”应写作“治”;“予”应写作“与”。
三、默写题
【答案】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⑦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⑦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名著阅读
【答案】
(1)①埃德加·斯诺吴亮平,②“身上稍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种过天花、伤寒
等疫苗;“心里非常兴奋”是因为“我”将要到“红色的中国(苏区)”去了。
(2)①彭德怀②毛泽东
【考点】
课内名著阅读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作家作品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埃德加·斯诺吴亮平
②“身上稍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种过天花、伤寒等疫苗;“心里非常兴奋”是因为“我”将要到“红色的中国(苏区)”去了。
(2)①彭德怀②毛泽东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1)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天晴的消息。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刚脱去冬衣那一瞬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细致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3)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第一句描写出晨光初照,屋里明亮的情景;第二
句用三个景物描绘了“早行”的画面。
【考点】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天晴的消息。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刚脱去冬衣那一瞬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细致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3)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第一句描写出晨光初照,屋里明亮的情景;第二
句用三个景物描绘了“早行”的画面。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C
(3)①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
②(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
(4)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
【考点】
文言翻译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1)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子要连贯通顺。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表明国家危急的内容是从“靖康元年”到选段
最后,根据这部分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解答】
(1) D项中“辍”应解释为停止。
故选D
(2)选C: 例句与C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iA项是连词,相当于“而”;B、D项
是介词,用。
(3)①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
②(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
(4)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2)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
(3)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议论文)
议论文重要语句
论证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所以根据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的答题方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举例论证的作用,因为列举了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解答即可。
举例论证答题模式: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联系文章三、四、五段,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考虑,解答合情合理即可
得满分。
【答案】
(1)①拒绝接弟弟;②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生活费;③婉拒弟弟让“我”帮忙找兼职的请求;④给弟弟提供的帮助也仅是写了信。
(2)①运用肖像(外貌)描写,写出弟弟的柔弱以及赶路之后的疲惫,暗示了乡村男孩初到大城市的一路艰难以及姐姐对弟弟的心疼。
②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弟弟对姐
姐拒绝帮助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表现了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不易。
(3)示例一:不能。
①此处照应前文,与北京“也是宽容的”、相约“咖啡吧”照应;②
融情于景,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用雪花的美丽烘托了弟弟的成长给姐姐带来的欣慰、愉悦;③深化主题,“苦中带甜”巧妙点出残酷磨练后才会自立自强的主题。
示例二:能。
从文中第⑦段可以看出:①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②弟弟
已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③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样的感情冲击,文
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4)“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
穷的恐惧”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有可能永远贫困,甚
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
(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
顽强。
”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
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考点】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描写方法及作用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拒绝接弟弟;②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生活费;③婉拒弟弟让“我”帮忙找兼职的请求;④给弟弟提供的帮助也仅是写了信。
(2)①运用肖像(外貌)描写,写出弟弟的柔弱以及赶路之后的疲惫,暗示了乡村男孩初到大城市的一路艰难以及姐姐对弟弟的心疼。
②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弟弟对姐
姐拒绝帮助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表现了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不易。
的艰辛不易。
(3)示例一:不能。
①此处照应前文,与北京“也是宽容的”、相约“咖啡吧”照应;②
融情于景,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用雪花的美丽烘托了弟弟的成长给姐姐带来的欣慰、愉悦;③深化主题,“苦中带甜”巧妙点出残酷磨练后才会自立自强的主题。
示例二:能。
从文中第⑦段可以看出:①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②弟弟
已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③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样的感情冲击,文
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4)“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
穷的恐惧”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有可能永远贫困,甚
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
(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
顽强。
”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
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八、写作
【答案】
在心里点一盏灯
黑漆漆的屋子中一片寂静,轻轻拧开一盏台灯,在黑暗中透出一丝光亮,橙黄色的灯
光柔柔的,轻轻的。
虽不能驱散大片黑暗
,但却能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与方向。
学校的夜晚分外寂静,少了白天同学的嬉戏欢闹,却多了几分月上高头的平静安宁。
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灯,灯光的明亮驱散了
教室中的黑暗。
耳边传来笔尖”沙沙”的写字声,同学们一个个在努力拼搏。
我倚在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今年已是初三
了,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大半学期过去了。
“除去节假日,只剩不到四个月了。
”我
用笔在纸上轻轻地算着,心中感到一紧。
窗外被一片黑暗笼罩,虽然让人感到恐惧,但却让我能抚平焦躁的心绪。
是啊,还剩
不到四个月了,自己能怎样呢,能做什么
?取得佳绩,获得成功?这一切我也不清楚,突然觉得自己很迷茫,前面的道路也很
模糊。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评讲一下习题。
”老师的话从耳边传来,我赶紧拉回自己的心绪。
望着讲台上老师的身影,我意识到,我
现在的一切不都是父母和老师给予的吗?父母为我准备好在生活上所需要的,我只是
一味的去走父母给我点好灯的路;学习上
,老师为我们讲解授课,排除前方道路上的障碍,又继续在路边点亮一盏盏灯。
我意识到自己的困惑,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去做——为自己点亮一盏灯,学会自己去面对,而不是一味的贪恋父母的港湾,我应
该去找寻得更大的海湾。
为自己点亮一盏灯,让它照亮自己的心灵,让它带领我走到成功的彼岸。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试题分析:首先弄清“灯”的象征意义。
“灯”象征着温暖、光明、希望。
灯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能够照亮人生征途,能够驱散寒
冷,能够让人迷途知返。
其次,“在心里点一盏灯”是说自己心中要时时有盖长明不灭的灯。
要有高远的追求、理想、目标。
题目
中的“灯”一词,应选用它的比喻义:让人温暖、为我指明人生道路的人和事,而不宜写它的原义,写作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可
以写身边的人;父母、老师等,也可跨越历史,写古代和文学作品中的人:李白、岳飞等。
不得围绕“灯“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
时要注意这一点。
试卷第11页,总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