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
衰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
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抽取我院接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6例,通过随机抽
取法将入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研究,每组中的人数分别有23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添加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
治疗,将两组最终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对比。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肾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最终获得的治疗总
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中添加穴位贴
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有效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疗效观察
慢性肾衰竭在临床消化科中发病率最高,属于各种慢性肾脏病的晚期阶段,
由于此阶段患者的肾脏功能基本丧失,因此会导致患者出现代谢产物潴留、酸碱
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致使患者出现尿少、乏力、水肿以及血压异常等症状,若病情得不到良好控制,最终会引发尿毒症,从而危及生命安全[1]。
为进一步提
高疾病控制效果,本篇文章中详细观察了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
添加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效果,详情见下文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我医院接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6例,对入选的患者开展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研究,分组方法为电脑随机选取法,组别名
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2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人数分别为
13例、1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65岁之间,年龄值为(47.50±2.50)岁;
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患者的人数为14例和9例,患者年龄为30~66岁,年龄平均
值为(48.00±2.60)岁,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后为(P>0.05)存
在对比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方案治疗,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血压、抗感染、维
持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同时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透析
采用肝素抗凝剂,首次肌肉注射肝素0.5mg,透析液为碳酸氢钠140mmol/L,透
析量为每分钟500mL,血液流量为每分钟200~300mL,每次治疗4小时,每周治
疗一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添加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①中
药穴位贴敷组成:黄芪、生大黄、当归与杜仲各30g,益母草、生牡蛎、淡附子
与车前子各25g,炒枳壳10g。
将以上药物混合后研制细末。
每次取5~10g用清
水调制成丸,将药丸放置双侧肾俞穴和神阙穴敷贴治疗,治疗前要对穴位进行清
洁处理,敷贴10-16h后取下。
每日治疗一次,一周治疗6次,8周为一个疗程,
共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②中药灌肠组方:生大黄30g,生龙骨与生牡蛎各20g,
蒲公英20g,附子8g,将以上中药混合后加水300mL大火煎制,取汁200mL放至
备用。
在患者餐后2小时左右进行灌肠治疗,灌肠液温度控制在39~41℃,严格
按照保留灌肠标准进行操作,嘱咐患者深呼吸尽量使药汁保留1小时以上,每日
治疗一次,连续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
1.3观察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②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尿素氮)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检测对比。
检测采用全自动化学
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盒。
1.4治疗有效率判定
通过治疗后的患者临床各症状基本消退,经检查显示炎性因子水平和肾功能
指标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炎性因子水平
和肾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为有效;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检查结
果显示均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存在加重现象,同时出现并发症为无效。
最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无效例数的总和/总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开展数据分析,研究中的计量指标数据描述用(±s)、检验用t表示,计数各指标描述用n(%)以及x²检验,两组数据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各指标经检测后对比显示(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显著改善,发生的并发症较少,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下表1、表2。
表1两组指标对比详情(±s)
分组n
24h尿蛋白定量
(g/d)
肌酐清除率(ml/min)尿素氮(m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
观察组
2
3
0.58±
0.08
0.18±0
.05
485.3
±9.5
269.2±5.
2
25.2±1
.2
10
对照组
2
3
0.59±
0.09
0.25±0
.07
486.5
±9.4
375.3±6.
3
25.3±1
.3
17
t
值
0.3982 3.90250.430662.29000.271023
P
值
0.69240.00030.66880.00000.78760.
表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详情(n、%)
组别例
数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
组
23184122(95.7)1(4.3)
对照
组
23125617(73.9)6(26.1)x2 4.2125 4.2125 P0.04010.0401 9结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久病不愈导致湿
毒内蕴以及湿浊上泛,故引起水肿之证。
所以治疗应当采取健脾益肾、化瘀去浊、
滋阴温阳及利尿解毒为主[2]。
为此,我院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添
加了穴位贴敷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作为
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以及治疗效果佳等优点,该方通过选用黄
芪、生大黄、当归、杜仲、益母草、生牡蛎及淡附子等中药,通过将以上中药混
合研制成药丸放置患者的肾俞穴及神经穴进行贴敷,可达到补肾益精、温阳泄浊、
活血祛瘀、纳气利水、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阴阳及祛邪扶正的目的[3]。
而中药保
留灌肠作为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直肠灌洗可使药物直接接触肠粘膜发挥刺激作
用,且吸收利用效果较好,方中添加的大黄具有泻热通便以及解毒利湿的功效;黄芪益气扶正,健脾利湿;牡蛎收敛固涩及软坚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具有吸收和血流量大等特点,可达到半透膜性质,因此通过灌肠治疗,充分利用半渗透特点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药物能够在毛细血管间发挥弥散与渗透交换效果,从而达到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改善内环境的作用。
因此将穴位贴敷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应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同时配合临床西医方案治疗,可达到内外兼治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减轻患者的肾功能损伤程度,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疾病危害性[4]。
综上所述,运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疾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对本病的治疗效率,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故此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控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吴水,臧秀娟,王珂,等.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7):2.
[2]严红兰,庄智芳.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J].健康必读,2020,0(6):182-183.
[3]吴水,臧秀娟,王珂,等.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7):2.
[4]任倩倩,向少伟,许雯雯,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