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选择题提速专练(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选择题提速专练(提高解题速度,也是一种得分)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题组一:政治文明历程
1.“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 )
A.世袭制的影响B.分封制的影响
C.宗法制的影响 D.礼乐制度的影响
2.(2013·南通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
4.“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5.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
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7.《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到:“(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政治自由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的变化,即( )
A.公民大会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B.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以地区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8.德尼茨·加亚尔《欧洲史》:“在‘社会战争’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与罗马开战……如果罗马帝国不改变这种政策,20世纪的欧洲大概不会感到,罗马曾为形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文明作出过贡献。
”“这种政策”受益对象的改变是由( ) A.贵族到平民 B.平民到公民
C.平民到自由民 D.公民到自由民
9.下边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 )
一、雅典:从部落联盟到国家
二、从寡头政治到民主制度
三、华夏:从酋邦到国家
四、从宗法制到专制主义
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
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
题组二:经济成长历程
10.(2013·广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1.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 ) 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
B.“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12.《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13.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14.《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15.(2013·南通测试)《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6.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表明( )
A.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17.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
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D.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题组三:文化发展历程
18.(2013·盐城摸底)《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法制建设 D.礼乐秩序
19.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
B.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20.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21.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
意为经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是史学记录 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
C.历史可任意评说 D.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22.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即使是局部病症,也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文艺作品强调“气象”“神韵”“格调”,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雄浑”和“自然”。
这体现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注重整体思维 B.强调主观能动
C.凸显人性尊严 D.追求灵动创新
23.皖南西递村始建于北宋,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村中“履福堂”陈设典雅,厅堂题有“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
对联。
材料不能体现( )
A.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
B.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
C.程朱理学的伦理文化
D.村落建设的风水文化
24.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25.普罗泰格拉提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据此可见普罗泰格拉( ) A.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
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
答案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选择题提速专练
1.选C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妻生子跟宗法制有关。
2.选C 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和王夫之生活的年代,可判断这一制度应是战国末期至秦朝出现。
而“封建”指分封制,根据题意又排除了分封制,由此可以判断是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选A 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前期相权之重”,可知题干中“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即削弱相权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设立中朝,由此剥
夺丞相的决策权,故选A项。
本题容易误选C项,注意设置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C项不选。
4.选B 题干中要求选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共性。
开创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只有一个,即是秦始皇,故A项错误。
秦始皇没有休养生息,而是严刑峻法,没有从简,而是奢侈无度,故C、D两项错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从秦始皇开始建立,然后逐步完善加强,到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达到顶峰,所以选B。
5.选D 根据材料信息“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可知这是为了确保各类文书及时获得处理,从而提高尚书省的行政效率,故选D项。
材料提到的是“尚书省”对文书及时处理的规定,故不会影响到皇权的变化,A、C两项与材料无关。
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处理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只能确保各类文书的及时处理,不能保证其获得准确处理,故B项与材料无关。
6.选B 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
A、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以偏赅全。
7.选B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体现权利分配标准的变化,即以前按什么标准,现在按什么标准。
雅典之前按世袭血缘,之后按财产分配。
所以答案选B项。
8.选D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它往往代表参与政治的特权,在罗马历史上,任何罗马出生的男人都是罗马公民,奴隶除外。
公民有投票权,妇女除外。
自由民是指居住在罗马境内不具备罗马公民的身份,只享有财产权,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要成为罗马公民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军。
所以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与罗马开战”,到公元3世纪,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了。
9.选C 材料章节的目录中,一、二讲希腊城邦国家民主制度,三、四讲的是中国的专制集权的形成。
10.选C 题干提及的木工器械都与金属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运用于生产生活,故选C项。
11.选A 材料中的“礼”指的是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B项体现的也是礼,但不符合题目“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
C、D两项体现的是对城市的管理,没有体现“礼占有重要地位”,不符合题意。
12.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四个选项都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符合材料的只有B项。
13.选D 题干中涉及墓中画像砖的采桑、丝织物图片以及陪葬丝织物,由此可推断此时出现了蚕桑和丝织业,选择D项。
A项中仅有蚕桑不能说明农耕文明;B项只涉及画像砖;C项与题干无关。
14.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表明工匠在劳动工作中如果不遵守法律,则处以不同程度的惩罚,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比较严格。
选A项。
15.选B 题干反映唐朝坊市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16.选A 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指的是在乡村的民间集市——草市,草市成为镇,并有官员管理,说明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7.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选择B项。
材料与专卖、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18.选C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韩非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项正确。
19.选C 注意选项之间具有包含关系,C项包含了天人感应和民本思想,所以选C项。
D项出现于明末清初,不符合材料。
20.选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故事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
21.选D 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中“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句话可以得出历史应该记录中正的史实,即“实事”,从题干中“调查、探究”是为了探寻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求是”。
故答案选择D项。
22.选A 题干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体现全局性,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强调从宏观上的布局,讲究整体气韵。
进而得出中华文明具有注重整体思维的特征,而并未体现B、C、D三项中的特点。
23.选D 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可以体现宗法文化;“孝悌传家”可以体现伦理文化;“读书好营商好”可以体现徽商文化。
风水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4.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四家书法成就的理解。
根据所学: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书体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反映了当时生活的丰富多彩,书法作为艺术主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25.选C 普罗泰格拉是古代智者学派代表,其思想是古代人文主义的渊源,即重视人的价值,发现人的价值。
材料中指出他认为人是创造世界的主体,所以C项正确,A、B两项表述错误,D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