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理解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材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上承1905—1913年“亚洲的觉醒”时期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余波,下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开端,形成了内部的各个不同的独特阶段。
亚非拉是一个由于共同原因而遭受同样苦难经历和由于共同目的而面临同样历史任务的统一体。
亚非拉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复杂性,运动类型多样,不要用一种模式理解各国的运动。
亚非拉国家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受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压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就决定了各国的革命运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打击帝国主义及其支柱封建主义,都对国际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本课内容与初中高度重合,同时又更加丰富,补充了印尼、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等国家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这些内容除了甘地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在原选修教材中有涉及外,其余知识(包括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都是新教材增加的知识,这就对一线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对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的表现,正确评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分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追求民族解放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从学习起点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族运动的一些史实,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教材九下第 12课有过学习。
该课侧重于叙述史实,对运动高涨的背景和影响用墨较少。
但总体来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从认知水平看,学生已初步具备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深度不够,对国际秩序演变等视野宏大、变量繁杂的问题认识不全面,对亚非拉人民反殖民斗争之艰难性、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两面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度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难点: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分析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
【概念解释】民族民主运动:
学界现在流行用“民族民主运动”一词来指代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因为在民族解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国家现代化、民主化的改革。
因此,此种说法更能概括这一运动的丰富内涵。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反帝)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反封建)
【讲授新课】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对军用物资需求激增,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同时帝国主义强迫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参加或支援战争,促使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2.中国:
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亚非拉三洲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中,最具代表性。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亚非拉三洲带有普遍的性质。
这种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性质,表现建立亚非拉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趋势。
3.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①第一阶段:第一次武装起义(组织:印尼共产党、参与者:工人和农民)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后被镇压;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
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低下。
②第二阶段: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主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人物简介】苏加诺
苏加诺(1901-1970年)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1945~1967),被称为“印尼国父”。
1927年7月,组织印度尼西亚民族联盟。
1928年3月将印度尼西亚民族联盟改组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党并任主席,试图通过“不合作”方式争取民族独立。
一贯主张执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促进亚非人民的团结合作。
二战后,通过独立战争,印尼最终于1949年独立。
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社会带来巨大影响:英国为了自身利益,把 150 万印度人征入军队,
从印度运走 500 多万吨物资。
农业歉收导致了1918—1919 年的粮荒,战争带来的生活贫困,激化了印度广大人民群众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募新兵1161789人,派出海外作战1215338人,死伤101439人。
印度人还向英国政府捐赠了11550万镑的“战时贡献”,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大战期间印度平均每年赋税收入总额。
连总督哈定都不得不承认,整个印度都被英国作战部“搜罗一空”。
——林承节《印度史》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战争期间,大多数民族主义者都幻想同英国合作以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
提拉克放弃了 1905—1908 年的反英立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
甘地则积极为英国募兵。
但战后的《罗拉特法案》授予英印总督以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逮捕判决人民的特权,这使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
我承认每个印度人应给予赢帝国以慷慨无私的、毫不含糊的支持一战,我们期望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印度能成为英帝国的自治领。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自传》【知识延伸】《罗拉特法案》
1919年3月在总督授权下,英国法官罗拉特颁布了项法案,授子英国总督以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判决人民的特权。
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
这就意味着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
全国哗然,群起反对,这使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
③走宪政改革道路和个人恐怖主义手段的方式都脱离了印度广大群众。
1921 年印度工人已有270 万人,但还没有自己的政党。
在印度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刻,印度国大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又有甘地这样的群众性领袖和甘地主义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
在民族矛盾尖锐化和英国传播西方文明对印度传统文化构成威胁的社会危机条件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
“非暴力”:即采用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实现民族自治。
即运用爱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通过非暴力手段以追求真理。
“不合作”:即不接受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等,不到英国人的政府、机关任职,不替英国人打仗、征税,维持治安,甚至必要时抗税。
甘地(1869—1948)被誉为“圣雄甘地”。
他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庭,后就读伦敦大学,获律师资格。
1893—1914 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方
式,进行颇有成效的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
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设法来到村民中间,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参加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英国能实现对印度的统治)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
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过程:
①第一阶段(1920—1922年)
起因:阿姆利则惨案——战后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规定“对煽动叛乱嫌疑犯可以不加审判即予监禁”。
使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
1919年3月13日,约二万多群众举行抗议集会,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
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
如果说甘地的思想体系是独特的,那么,他的经济思想就是这个独特体系中最为独特的部分。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城市的罪恶、大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危害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虚伪性。
甘地以恢复手工业纺织为中心的、行会式的手工业和宗法制农业所组成的经济模式,既有空想社会主义成分,又有向后看的倾向。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思想的整体性和独特性》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
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②第二阶段(1930—1934年)
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
1930年,英印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特别提醒】
甘地领导的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运动并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而是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道路,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别具特色,更令世界丰富多彩。
③第三阶段(1940—1942年)
斗争要求: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以“要么行动,要么死亡”口号唤起人们的觉醒
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甘地囿于非暴力思想, 在领导不合作运动中, 只是以不能根本解决民族矛盾的具体事件和殖民地法律为斗争目标, 而没有明确打起从根本上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彻底实现民族独立的旗帜。
英国的殖民统治, 是印度贫穷、落后、愚昧和停滞不前的根源。
而甘地却不是把群众斗争的矛头引向英国殖民制度,而是把无关民族独立大业的枝节问题作为目标开展运动,而且还要绝对文明和非暴力。
如首次不合作运动中反对“罗拉特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也只是抵制英国食盐专营法。
(3)评价
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运动的局限性。
虽然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在印度民族运动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但两者比较,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否认或低估甘地和他的学说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功绩。
尽管非暴力学说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某种消极影响,但是它对动员广大印度民众投身民族斗争、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最终获得民族独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思之窗】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
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答案提示】甘地认为“非暴力”思想的核心就是爱,主张用爱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行,从而使恶人弃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印度特有的民族主义的斗争学说,它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印度民众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发动印度民众投身民族独立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由于非洲地区现代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现代政治力量的发育也相对迟缓,所以,当 20 世纪上半叶在北非出现埃及这样的独立国家时,非洲大陆的绝大部分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也因为如此,埃及的独立地位是不充分的……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 主要表现:
(1)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埃及政治形势的新转折。
在此以前,英国已排挤掉法国而在埃及处于独霸地位。
英国驻埃及的高级官员、驻军总司令和 39 个英国的高级顾问控制了埃及的政权、财权和军权。
不过,埃及在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埃及统治者仍拥有奥斯曼帝国给他的封建称号“赫底威”(国王)。
1914 年 12 月,英国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了特权。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
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①斗争: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人物简介】扎格鲁尔(1857—1927)
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扎格鲁尔等民族主义者代表埃及要求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允许埃及独立。
遭到拒绝后,他即组织“埃及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诸国际社会,也未成功。
埃及独立后,扎格鲁尔曾任内阁首相、议长等职,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与英国谈判英军撤退和苏伊士运河等问题。
因拒绝接受丧权辱国条件,11月被迫辞职。
②结果:
英国保留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1922年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此后华夫脱党又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1918年冬,埃及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还要求到巴黎和会中诉。
这一努力失敗后,1919年3月后,在埃及人民的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这是埃及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非洲乃至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
在阿拉伯语中,代表团音译为华夫脱,因此扎格鲁尔领导的这次运动被称为“华夫脱运动”。
——摘编自王少奎《华夫脱和埃及民族独立运动1918-1922》埃及是非洲大陆最早冲破殖民体系、取得独立的国家,由于非洲地区现代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现代政治力量的发育也相对迟缓,所以,当20世纪上半叶在北非出现埃及这样的独立国家时,非洲大陆的绝大部分仍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也因为如此,埃及的独立地位是不充分的,英国仍然保留着对埃及部分主权的控制。
……可见,埃及独立运动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其自主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还有待确立。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历史解释】认识华夫脱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①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顶住了强大压力,坚持斗争,没有屈从英帝国主义企图强加于埃
及的种种丧权辱国的条件,从而捍卫了埃及的民族尊严。
②动摇和削弱了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基础,埃及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独立,但是保护制度被取消了,这不仅为埃及人民继续进行反帝斗争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使阿拉伯各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2.局限性:
①华夫脱党领导的这场反英独立斗争是很不彻底的,也是十分软弱的。
华夫脱党主张通过“合法的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独立,反对群众的“过激”行动,尤其反对群众进行暴力斗争。
②华夫脱党对帝国主义不是立足于斗争,而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华夫脱党的又一个致命弱点。
③华夫脱党表现得如此软弱,和它的阶级局限性直接相关。
华夫脱党代表了埃及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2)摩洛哥里夫地区的斗争
北非摩洛哥的里夫部落,经过武装斗争建立了独立的里夫共和国,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增添了一个独特的类型。
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1926年5月7日,拥有80万兵力的法、西殖民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配合下,向只有7万人的里夫军队进行南北夹攻。
……1926年5月27日,阿·克里姆为保护广大里夫军民的生命财产,被迫向法军投降,后来被流放到留尼汪。
1958年摩洛哥政府为表彰其光辉业绩,授予他摩洛哥民族英雄的光荣称号。
——余建华《彪炳千秋的里夫共和国》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
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大目标,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
意大利还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
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
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
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克里姆改革的起点很低,保留了原来的部落酋长制,仅采取了加强中央行政管理的措施,他改革的重点在调整军事体制,建立一支统一的军队来代替分散的部落武装。
里夫共和国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独立国家。
对于一个部落酋长式的开明改革来说,总统制、内阁制、议会制,只能是部落人民的陌生的初级课程。
(3)埃塞俄比亚的反意斗争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一度得逞,埃塞俄比亚国王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
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大目标,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
意大利还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
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
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
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特别提醒】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是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3.非洲觉醒的特点:
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从斗争方式看,持续发展性;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瓜拉: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①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1933年,美国撤出尼加拉瓜,美国在尼加拉瓜进行了6年侵略战争,动员了美国海军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