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送图形宝宝回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送图形宝宝回家》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理解长度的基本概念,并用非标准单位测量长度;
•发现不同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培养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
•数学概念:长度、图形分类;
•数学技能:用非标准单位测量长度;
•数学思维:发现图形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

3.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课堂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只小宝宝,告诉学生这是“图形宝宝”,而他们的任务是把它送回家。

随后,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的任务是在大屏幕上找到与宝宝相同形状的图形,并用一定长度的棍子(非标准单位)测量出图形的长度,最后记录在白板上。

此步骤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备课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

步骤二:复习
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度”的概念:长度是指物体的长和宽,可以用标准单位或非标准单位来衡量。

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来衡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手指、铅笔等非标准单位来测量。

步骤三:探究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多个图形,教师解释并展示每个图形的特征,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大屏幕上逐一展示每个图形,并用棍子测量它们的长度。

此步骤的目标是让学生发现不同图形的特征,并用非标准单位测量其长度。

步骤四:分类
完成测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类,将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并要求学生
简单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通过此步骤,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并掌握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

步骤五:合作学习
针对前面任务中学生的团体合作学习(任务一),教师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测量
的所有长度加在一起,然后将总长度与课堂中宝宝行走的路径作比较。

意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 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给学生的任务增加探究性和合作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衡教学中有效实施了“任务-导入-扩展-总结-复习”的教学流程。

•缺点:虽然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符合学生测量认知的要求,但未完全满足国家基础教育内容标准的要求,后续的授课中,还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标准单位的测量方法。

5.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通用版)》第三册上册,人教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