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牛蒡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牛蒡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蒡生产和出口国。

而沛县、丰县又成为中国最大的牛蒡生产区和商品牛蒡集散地,几乎占中国牛蒡生产和出口量的1/2。

牛蒡这一特殊的农作物及其相关产业便在徐州地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牛蒡种植业
目前沛县牛蒡面积3500hm2,其中敬安1000 hm2 ,河口1000 hm2,栖山666.7 hm2,其它地区约800 hm2。

全县牛蒡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较好,2011年申报并实施了133.3 hm2牛蒡生产标准园,编写了沛县地区的牛蒡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了无公害认证。

种植的牛蒡品种主要有:地黄、白肌大长、白肌早生、柳川理想、早生、新林1号等。

广大蒡农在实践中发现,白肌大长是很好的品种,它不但长,而且肉质脆嫩、香气较浓。

逐渐地,白肌大长成为牛蒡产区的主导品种。

牛蒡种植分为春秋2季,春牛蒡春天2~3月份栽植,9月份收获;秋牛蒡9~11月份栽植,次年6~9月份收获,一般以秋牛蒡栽植为主,产量高、品质好,产量4.5×104~6.0×104kg·hm-2。

拒不完全统计,沛县牛蒡历年(1991~2013年)平均净收入为4.7×104元·hm-2。

2牛蒡加工业
2.1牛蒡加工业现状
目前沛县拥有徐州天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徐州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天马敬安食品有限公司、沛县顺德果菜有限公司、沛县天成食品有限公司、徐州福寿延年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庆恒工贸有限公司等牛蒡加工销售企业31家,2012年产品销售总收入167897.2万元,利润16110万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冷库储存能力15万吨。

2.2牛蒡企业的特点
2.2.1蒡企个数较多,企业规模偏小。

牛蒡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口、敬安、栖山等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3家。

牛蒡加工业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一是牛蒡加工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投入资金较少也能运转,不像面粉业那样需要大量固定资本,也不一定非要规模效益不可;二是投资牛蒡企业的业主大多是靠贩运牛蒡起家的,其资本一般不多。

2.2.2商业利润为主,工业利润偏少。

在蒡企的产值构成中,只有6.0%是经过精深加工后形成的。

从蒡企的产品来看,31家牛蒡企业中,只有天顺、大自然等几家企业有牛蒡深加工项目,其余均为初级加工企业,靠出口原材料获利。

所以徐州蒡企赚取的大部分是商业(对外贸易)利润,而精深加工业的利润只是总利润的一小部分。

2.2.3国际市场波动,国内市场冷清。

牛蒡及其制品国内消费相对较少,主要是满足国外需求。

由于蒡企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利润占有很高比例,故与国际市场联系极其密切,当牛蒡市场红火时,蒡企利润就高,如1998、2000、2001、2003年等年份出口行情好,市场价格高,蒡企利润较高,利润率一般在15%以上,同时蒡农的收入也高;当牛蒡滞销时,由于各家蒡企竞相压价,恶性竞争,致使其利润很薄,甚至出现亏本的现象,如1999、2002年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因此,多家蒡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虽然少部分企业能够深加工,深加工的牛蒡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小,但是从整体上,牛蒡加工业是比较脆弱的。

2008年农业部把牛蒡产品列为食品,2009年卫生部把牛蒡产品列为保健品,这两年拿到国家保健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到处投诉没有拿到保健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因此技术监督局、卫生局、药品检疫检验局不间断开展了打击没有保健品生产许可证的牛蒡企业,包装上不能有牛蒡字样,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了不变,导致企业产值下降,利润相对较少。

2.2.4精加工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市场上经过深加工的牛蒡产品有牛蒡盐渍菜、
牛蒡茶、牛蒡酥片,牛蒡酒、牛蒡酱、五行汤等,不但品种少,而且科技含量不高。

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市场消费量少。

目前,国内人们食用牛蒡及其制品的还相对很少,而且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牛蒡为何物,更不了解其食用、保健及药用价值。

二是牛蒡加工业规模较小,资本薄弱,投入到产品研发的资金较少,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不高。

2.2.5转移劳动力多,专业人才较少。

牛蒡加工业红火的时候,各家企业都开足马力,昼夜生产,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不仅如此,在蒡企之外,为蒡企服务的分布于各个村庄的牛蒡收购水洗点,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个。

每个点需要工人7至10 人,各个点加起来能容纳工人一般在2000人左右。

再加上各个企业内为其工作的工人约3000人(不一定是企业内固定职工),所以在牛蒡加工业红火时,能容纳工人数量可达5000人左右(这其中未把带动的种植业人员计算在内,牛蒡种植业人数最多时可达10多万人)。

虽然牛蒡加工业带动的劳动力较多,但由于加工的多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数量有限,再加上投入产品研发的资金少,无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所以带动、培养出的技术人才也少。

3牛蒡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对策
3.1发展前景分析
3.1.1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1)价格优势大。

牛蒡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价格只是国际市场的1/10左右,牛蒡在价格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日本、韩国的牛蒡市场价平均比我国高出10倍以上。

(2)出口规模和数量占有垄断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蒡生产和出口国。

2001~2004年出口分别为1.8×105t、1.9×105t、2.1×105t和2.2×105t,占全球牛蒡贸易量的90%以上。

而徐州牛蒡生产和出口量均占全国50%以上。

(3)出口市场增大。

目前牛蒡及其制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所扩大,除原有的日本市场外,近几年发展到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台湾、港澳地区。

3.1.2国内市场竞争优势
(1)资源、气候优势。

沛县地处故黄河冲积平原,为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早春气温回升快,15~25℃的时间持续长,再加上特有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牛蒡生长。

产出的牛蒡无论是从品质上还是外观上均优于其它产地的牛蒡。

(2)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运、水运交通发达,为牛蒡的运销带来便利。

毗邻连云港、青岛、日照等港口,牛蒡产品出口方便。

(3)技术优势。

在种收机械化、种植方法、品种选育更新等方面的牛蒡栽培技术都走在全国前列,成熟而配套,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1.3、产业比较优势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种植、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吸收。

3.1.4产业发展趋势
(1)食用、保健、药用价值很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蔬菜、保健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牛蒡作为蔬菜,其食用营养价值极高。

这里我们用人们平时食用的山药和牛蒡作一比较。

每100g新鲜牛蒡富含蛋白质4.7g,粗纤维2.4g,钙242mg,铁7.2 mg,胡萝卜素390 mg和维生素C25.0 mg,分别是山药的3.1倍,2.7倍,17.3倍,25.3倍,1.95万倍和6.3倍。

牛蒡去皮后遇氧气变色,就是因为其含铁量高的缘故。

而铁元素是人体造血功能中极其重要的元素。

牛蒡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牛蒡子、块根、叶片(大夫叶)均可入药。

根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有清热解毒、祛湿、降血糖、滋阴补肾、益气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牛蒡子具有抗癌作用,其粗提取物呈选择毒性,较低量就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接近,可能成为强有力的抗癌生药”。

(2)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13亿人口,如果普遍认识到牛蒡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并消费它,那么人们的膳食营养结构就会得到很大改善,不但增强了国人的身体素质,而且会迅速生成以牛蒡为带动的巨大产业链。

目前,在广州、香港、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已逐渐消费生鲜牛蒡及牛蒡制品。

(3)可供加工的产品多。

牛蒡不但可以作为鲜食供应,而且还可加工成干品(如牛蒡茶、牛蒡酥)、盐渍品等,还可加工成饮料、药品等。

深加工的产品,增值能力很强,一般在5~20倍。

因此,牛蒡加工是未来市场的需求,是牛蒡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3.2建议与对策
3.2.1广泛宣传,扩大消费市场。

从对牛蒡种植业和加工业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牛蒡在国内存在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一旦人们认识了牛蒡的药疗和食用价值,其需求量就会猛增,牛蒡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前景会非常看好。

中国牛蒡产业从1991年至今已发展了20余年,但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或单位在中央电视台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牛蒡及其制品的宣传广告。

中国人口众多,只要宣传到位,让人们认识到“蔬菜之王”牛蒡的营养价值,那么牛蒡国内市场就会迅速打开,需求量就会猛然增大。

根据现在的情况,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国内市场是扩大牛蒡需求量的关键所在。

3.2.2优化服务,加大扶持力度。

徐州地区的牛蒡面积近几年稳定在6666.7hm2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牛蒡集中种植区域。

因此,针对牛蒡种植业及牛蒡加工业是个弱势产业的现状,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争取“惠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从很大程度上说,发展牛蒡加工业就是发展牛蒡种植业,扶持牛蒡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致富。

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努力为牛蒡加工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例如,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金融部门可以根据牛蒡加工业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确定并适当放宽企业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总量;税务部门要为牛蒡加工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牛蒡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3.2.3注重研发,提高科技含量。

牛蒡企业要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起来,搞牛蒡产品的研发,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牛蒡深加工上做文章。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牛蒡制品,才能真正开拓市场、占有市场、保有市场。

这样,当牛蒡原材料出口情况不好时,就可以进行大量深加工,不仅对牛蒡市场起了蓄水池的作用,而且也盘活了牛蒡对外贸易市场;不仅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品品种,而且使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因此,牛蒡企业要想有稳定的发展,就不能单纯“碰运气”式的依靠外贸市场,而要对牛蒡进行深加工。

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又适合大众消费习惯和饮食口味的产品。

3.2.4创新机制,拓宽流通渠道。

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牛蒡产品走向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中介。

牛蒡企业、经纪人和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架构生产与市场的重要桥梁。

他们的发展壮大直接关系着需求量的增大。

尤其是龙头牛蒡企业具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上联国际、国内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

可以借助龙头企业制定牛蒡产品的生产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进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档次。

因此,政府应采用投资、贷款、财政补贴等倾斜政策,对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同时要加大牛蒡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政府可以分别以资金扶持、税费优惠、简化申报手续、优先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可以建立专业批发市场,以保证牛蒡经纪人收购方便;货源充足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经纪人来牛蒡产区收购;还可以将一些诚信度好、经营规模大的牛蒡经纪人在新闻媒体上亮相,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3.2.5村企对接,发展订单牛蒡。

任何企业要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货源,对于农产品加
工业而言,稳定的货源就是稳定的农产品产量,要有稳定的产量就要有稳定的种植面积,要确保面积就要确保农民的收益。

只有收益高了,农民才会种植,才会有面积和产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订单农业是最好的办法。

订单农业不仅有利于牛蒡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又会反过来促进牛蒡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牛蒡产业朝着良性、互动的快车道发展。

要发展订单农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协调作用,协调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互惠互利、互相信任的关系;同时要争取上级政府的农业政策性补贴,以减小订单农业的风险。

3.2.6整合资源,合作共赢发展。

当前沛县牛蒡企业已达31家,以直接出口初级产品的多,能够深加工的少;深加工的产品品种更少。

针对这种情况,很需要整合资源。

各家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做出自己产品的特色,争取“一厂一品”,就是说每家企业都要有自己的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

只有“拳头”产品才能代表一个企业的特色。

而特色就是效益,就是企业的生命力。

同时还需要走联合发展之路。

在目前国内牛蒡加工总体上处于极度弱势的情况下,牛蒡企业很有必要走向联合,成立牛蒡行业协会。

在县政府有关部门牵线下,组织各牛蒡企业的老板商讨有关合作事宜。

只要大家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就能开创一个“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3.2.7引进外资,做大牛蒡产业。

在牛蒡主产区,无论是社会总资本,还是蒡农、蒡企的平均资本,都比较少,资本属于稀缺资源;蒡企规模小也是受到资本少这个瓶颈的制约。

与此同时,国际资本也在寻找它的用武之地。

牛蒡种植本身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引进外资来发展牛蒡产业是应有之意。

所以沛县很有必要引进外资来扩大牛蒡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扩大市场。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牛蒡经纪人应当联合起来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向蒡农发布有关信息。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订单农业,避免盲目性,以防范市场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