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娇青娥老”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 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
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
——宋词——元曲。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
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

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
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
《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
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
“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种“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
恒古男儿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
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
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
“近体”。

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
“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B.白居易,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

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

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白发新梨园弟子:指过去玄宗在梨园里所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
B.椒房阿监青娥老椒房:后妃居住的宫殿,因以花椒和泥抹墙,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C.椒房阿监青娥老青娥:年轻的嫔妃
D.迟迟钟鼓初长夜钟鼓:报更的钟鼓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 《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B.在古代“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C.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
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
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
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
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薨封王的贵族。

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钟鼓馔玉:泛指富贵豪华的生活。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

馔玉,吃精
美的饮食。

馔,吃喝。

B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又称湘娥,尧之二妃。

素女,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C. 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沈,现写作沉。

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D夷歌数处起渔樵:意谓渔人樵夫唱起了民歌,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16.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芙蓉浦:有桂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桂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唐张宗昌《太平
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桂花的别称。

B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汉铙歌》的旧题,本以欢宴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请。

C. 五更鼓角。

五鼓:天未明时。

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D .“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17.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只是朱颜改。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B。

古体诗具体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
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李凭箜篌引》就是这种文体。

C 女娲炼石补天处。

“女娲炼石’古代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

D 箜篌,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数种。

1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丝;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

《尚书》中的《禺贡》
篇中说:“厥土青黎。

”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

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


B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大堂。

高堂也可指父母。

C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的意象往往出现在春天,东风通常指春风,常代表如春天般积极美好,欢欣的情感,或是闲愁相思,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便写出了春风吹来时,百花齐放美丽繁盛的一派春景。

D 温庭筠,太原祁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
叉”花间词人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贺齐名,时称“温李”。

19.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
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B. “列置烽燧”中的“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起的火叫燧,白天
烧的烟叫“烽”。

C. “信造化之尤物”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界,“尤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D. “舟中估客莫漫狂”中的“估客”指的是贩货的行商。

20.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祝云,山中有栖鹘甚多”中的“庙祝”是指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的“先”就是这种用
法。

C. “州治德化县”中的“州治”指州的官署所在。

“治”是旧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
呼。

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中“军”在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

“节度”这里是管辖
的意思。

21.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解牛”中的“疱”指“厨师”,“丁”是人名。

“吹觱篥数声”中“觱篥”是
一种管乐器。

B. “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
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C. “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骓”本是指青白相间的杂色马。

古人有根据马色命名的
习惯,故这种颜色的马又称“骓”。

D.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中的“麾”指的是军中指挥士兵的鞭子,“麾下”即
部下。

2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中的“江东”是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

这段水域自西南向东北流
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B. “钩心斗角”中“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脚互相对峙,
好像兵戈相斗。

C. “而望幸焉”中“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做“得幸”。

D. “鼎铛玉石”中“鼎”是,是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
“铛”是烙饼或做菜用的尖底浅锅。

23.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锱铢必较”中“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
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 “闾里之侠皆宗之”中“闾里”就是乡里;“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就是降低自
己的身份。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
形状的帽子。

D.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中“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明朝初年,改元朝大都为
北平府,即现在的北京城。

24.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
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天子、诸侯、大夫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会,诸侯相见。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D.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

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25.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
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马、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
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26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

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
狱讼之事,是各朝各代最高司法机关。

C.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

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
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D.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桎,指脚铐。

27.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
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C.独夫:①独身男子。

①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D.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
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8.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因此用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
形状的帽子。

C.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D.告庙:天子或诸侯、大夫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29.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
成为“舍利子”。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古时候文
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先大母:大母,第一层意思是祖母,出处《汉书·文三王传》,第二层意思是古代称
太后,出处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D.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古老的传统婚俗。

流行于南北广大
地区。

指已嫁女子,回婆家归问公公、婆婆之行动。

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3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语出《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 《狱中杂记》中的“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中的“大辟”就是斩首。

B.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

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

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

C.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D.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忽微是古代长度单位,忽等于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等于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3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B.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

起于唐代。

明清沿此,于殿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因此称“鹿鸣宴”。

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D.赐姓即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持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

唐五代时期.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用以褒奖功劳,勉励勤能,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

3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是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B.尚飨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尚享,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阴历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为伯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为季月。

D.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

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
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3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狱中杂记》是“杂记”
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
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B.《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该论文被南宋李漆称为“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

C.勾者就是可以被立即施刑的人。

清制,每年八月,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死刑犯人,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呈交皇帝御决。

皇帝用朱笔勾上的,暂缓执行;未勾上的为留者,立即处死。

D.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3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古代又把羊叫“太牢”,牛叫“少牢”。

B.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即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

C.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D.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

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刑部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处决犯人在秋天,春生秋杀,故刑部也称为为秋官。

3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初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下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B.薨:去世。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死亡。

C.万乘,指天子。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公,公卿。

古有“三公”之说,即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