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第14、17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课程标准定重点
学习目标
1.熟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及改革的主要史实。 2.结合史料,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和改革造成的结果。 3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 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917—1991
1、自主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题目 展示地点 前黑板
2、理解记忆本课基础 非展示同学 ①熟记基础知识基础 (限时5分钟) ②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③准备质疑、补充。
第14、17课知识树
(1) (2) (3) (4)
后黑板左
后黑板中1 后黑板中2
后黑板右
探究整理
(1)探索: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结果失败。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这个政策是想 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恢复经济。 结果: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不同: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用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后果:有严重缺陷和弊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 展。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 道路 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集体化 度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内 度 阁制、两党制。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改革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 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改革要关注民生和人民大众的生活。
这种观点不正确,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清本质: ①此政策与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 工农支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是通过恢复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③它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 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斯大林体制: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 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 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 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1921-1928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1956-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1985-1991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不是一帆 风顺的, 是一场深 刻的革命, 是艰难的 复杂的曲 折的。必 须不断的 探索改革 实践。
(4)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连续下降,直至负增长。 原因:①改革方针失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 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 予企业的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③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人民不支持改 革,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 (3)趋势: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联系:这与赫 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 趋势:但之后大体上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联系: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经济 开始陷入困境。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 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 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农业集体化
列宁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任务,并 制定了具体的途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集 体农庄。但随着工业化的开展,斯大林加 快了农业集体化的进度,通过合作社把个 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实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支持。
•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 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 进。”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 是历史的倒退,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何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何为新经济政策? 何为斯大林体制?
特点?
P65 内战基本结束时 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P65 农业集体化? P78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为什么?
……
如何用课本:把标点符号变成“?”, 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理解,而非 “背”课本
实质: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 主义
苏 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的 探索
1917 年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斯大林 模式 失误 与成就 并存
赫· · · · 勃· · · 戈· · · · 改革
未能 找到 符合 国情 的到路
政 权 建 立
巩固 政权 恢复 经济
确 立 制 度
体 制 改 革
苏 联 解 体
【备考指南】
1.复习本专题须理清一个主线、两个核心、三个阶段, 一个主线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两个核心是新经济 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 期、后斯大林时期(赫氏、勃氏、戈氏改革) 2.本专题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须理解其本质含义。 3.对比分析战策与新策、赫氏与勃氏、戈氏改革的异 同、苏联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 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 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 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苏联的解体只意味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 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 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