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第14、17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课程标准定重点
学习目标
1.熟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及改革的主要史实。 2.结合史料,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和改革造成的结果。 3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 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917—1991
1、自主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题目 展示地点 前黑板
2、理解记忆本课基础 非展示同学 ①熟记基础知识基础 (限时5分钟) ②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③准备质疑、补充。
第14、17课知识树
(1) (2) (3) (4)
后黑板左
后黑板中1 后黑板中2
后黑板右
探究整理
(1)探索: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结果失败。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这个政策是想 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恢复经济。 结果: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不同: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用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后果:有严重缺陷和弊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 展。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 道路 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集体化 度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内 度 阁制、两党制。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改革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 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改革要关注民生和人民大众的生活。
这种观点不正确,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清本质: ①此政策与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 工农支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是通过恢复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③它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 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斯大林体制: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 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 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 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1921-1928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1956-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1985-1991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不是一帆 风顺的, 是一场深 刻的革命, 是艰难的 复杂的曲 折的。必 须不断的 探索改革 实践。
(4)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连续下降,直至负增长。 原因:①改革方针失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 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 予企业的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③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人民不支持改 革,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 (3)趋势: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联系:这与赫 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 趋势:但之后大体上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联系: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经济 开始陷入困境。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 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 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农业集体化
列宁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任务,并 制定了具体的途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集 体农庄。但随着工业化的开展,斯大林加 快了农业集体化的进度,通过合作社把个 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实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支持。
•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 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 进。”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 是历史的倒退,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何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何为新经济政策? 何为斯大林体制?
特点?
P65 内战基本结束时 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P65 农业集体化? P78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为什么?
……
如何用课本:把标点符号变成“?”, 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理解,而非 “背”课本
实质: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 主义
苏 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的 探索
1917 年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斯大林 模式 失误 与成就 并存
赫· · · · 勃· · · 戈· · · · 改革
未能 找到 符合 国情 的到路
政 权 建 立
巩固 政权 恢复 经济
确 立 制 度
体 制 改 革
苏 联 解 体
【备考指南】
1.复习本专题须理清一个主线、两个核心、三个阶段, 一个主线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两个核心是新经济 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 期、后斯大林时期(赫氏、勃氏、戈氏改革) 2.本专题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须理解其本质含义。 3.对比分析战策与新策、赫氏与勃氏、戈氏改革的异 同、苏联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 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 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 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苏联的解体只意味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 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 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14、17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课程标准定重点
学习目标
1.熟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及改革的主要史实。 2.结合史料,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和改革造成的结果。 3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 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917—1991
1、自主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题目 展示地点 前黑板
2、理解记忆本课基础 非展示同学 ①熟记基础知识基础 (限时5分钟) ②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③准备质疑、补充。
第14、17课知识树
(1) (2) (3) (4)
后黑板左
后黑板中1 后黑板中2
后黑板右
探究整理
(1)探索: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结果失败。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这个政策是想 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恢复经济。 结果: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不同: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用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后果:有严重缺陷和弊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 展。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 道路 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集体化 度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内 度 阁制、两党制。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改革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 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改革要关注民生和人民大众的生活。
这种观点不正确,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清本质: ①此政策与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 工农支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是通过恢复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③它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 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斯大林体制: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 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 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 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1921-1928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1956-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1985-1991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不是一帆 风顺的, 是一场深 刻的革命, 是艰难的 复杂的曲 折的。必 须不断的 探索改革 实践。
(4)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连续下降,直至负增长。 原因:①改革方针失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 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 予企业的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③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人民不支持改 革,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 (3)趋势: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联系:这与赫 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 趋势:但之后大体上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联系: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经济 开始陷入困境。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 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 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农业集体化
列宁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任务,并 制定了具体的途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集 体农庄。但随着工业化的开展,斯大林加 快了农业集体化的进度,通过合作社把个 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实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支持。
•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 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 进。”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 是历史的倒退,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何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何为新经济政策? 何为斯大林体制?
特点?
P65 内战基本结束时 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P65 农业集体化? P78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为什么?
……
如何用课本:把标点符号变成“?”, 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理解,而非 “背”课本
实质:在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 主义
苏 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的 探索
1917 年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斯大林 模式 失误 与成就 并存
赫· · · · 勃· · · 戈· · · · 改革
未能 找到 符合 国情 的到路
政 权 建 立
巩固 政权 恢复 经济
确 立 制 度
体 制 改 革
苏 联 解 体
【备考指南】
1.复习本专题须理清一个主线、两个核心、三个阶段, 一个主线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两个核心是新经济 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 期、后斯大林时期(赫氏、勃氏、戈氏改革) 2.本专题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须理解其本质含义。 3.对比分析战策与新策、赫氏与勃氏、戈氏改革的异 同、苏联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 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 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 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苏联的解体只意味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 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 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