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91460_内蒙古大石寨-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039(05):1339 1352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05.08胡邦超,徐备,孟巍等.2023.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岩石学报,39(05):1339-1352,doi:10.18654/1000-0569/2023.05.08
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胡邦超1,2,3 徐备1,2,3 孟巍3 邢凯3
HUBangChao1,2,3,XUBei1,2,3 ,MENGWei3andXINGKai3
1 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31
2 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石家庄 050031
3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31
1 HebeiKeyLaboratoryofStrategicCriticalMineralResources,Shijiazhuang050031,China
2 HebeiProvince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StrategicCriticalMineralResearch,Shijiazhuang050031,China
3 CollegeofEarthSciences,HebeiGEO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31,China
2022 12 09收稿,2023 03 12改回
HuBC,XuB,MengWandXingK 2023 LateCarboniferous PermianintracontinentalextensionandorogenyinDashizhai HolinGolarea,InnerMongolia.ActaPetrologicaSinica,39(5):1339-1352,doi:10.18654/1000 0569/2023.05.08Abstract Subductionandextrusionprocesseswillformislandarcsororogenicbeltswithathickenedcrust,whereasextensionprocesseswillformextensionalbasinswithathinnedcrust,andthus,thecrustalthicknesscanbeusedtopredictthetectonicbackgroundsduringtheformationofrockassemblagesandrevealtherelateddeepgeodynamicprocesses Dashizhai HuolinGolareaintheeasternXing an MongoliaorogenicbeltischaracterizedbythefamousvolcanicrocksoftheDashizhaiFormation,whosemagmaticactivity,formationprocessandtectonicsettinghavealwaysbeencontroversial,amongwhichtwomainviewsaboutitstectonicsettingwereproposed,i e ,theislandarcortheintracontinentalrift Basedonstudyoflithologicassemblagesandgeochronology,themainrockunitsintheDashizhaiareaaredividedfrombottomtotopintotheLateCarboniferousvolcanicrocks,EarlyPermianShoushangouFormationandDashizhaiFormation,andMiddlePermianZhesiFormation Usingtraceelementdataofthezirconsfromvolcanicandclasticrocksandwhole rockdataofvolcanicrocksintheDashizhai HuolinGolarea,thevariationtrendsofcrustthicknessduringtheLateCarboniferoustoPermianareestimated 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crustthickenedfrom360Mato320Ma,butchangedtothinningfrom320Mato300Ma,andthenobviouslyaccelerateditsthinningspeedandreachedtothethinnestduring300Mato280Ma 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magmaticactivity,sedimentaryenvironmentandcrustalthicknesscurve,thetectonicevolutionfromCarboniferoustoPermianintheDashizhai HolinGolarea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Thefirststage(360~320Ma),aregionalupliftandstackingofEarly MiddlePaleozoicorogenicbelthappenedbecauseofthecollisional,whichresultedinanaccumulationofcrustalthicknessandthemantlemagmaupwardinvadingaccompaniedwithpartialmeltingandverticalcrustalaccretionascharacterizedbyintrusiverocks Thesecondstage(320~300Ma),thecrustchangedfromthickeningtothinningduetopost collisionextensionasthemagmaticactivityrelatedtoextension Thethirdstage(300~280Ma),theupwellingofasthenospherecausedstrongextensionofthecrust,resultinginsignificantthinningofthecrustthicknessandunusualmagmaticactivity,whichwasmarkedbythemagmaticactivitypeakoftheDashizhaiFormation Thelarge scalemagmaticactivityandrift related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ofthisperiodarehighlyconsistentwiththegeodynamicbackgroundofcrustalthinning,whichrevealsthattherewasaprocessofintracontinentcrustalextensionratherthansubduction collisionduringtheEarlytoMiddlePermianintheDashizhai HolinGolarea Thefourthstage(280~260Ma),thecrustthickenedduetotheremotetectoniceffectoftheMongolian OkhotskorogenicbeltandtheDabie Qinlingcentralorogenicbelt,andtheintracontinentalorogenicbeltwasformed
Keywords Intracontinentextension;Crustthickness;LateCarboniferous Permian;Dashizhai HolinGolarea;Intracontinentorogenicbelt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248、42042029)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胡邦超,男,1998年生,硕士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 mail:bangchaohu@163 com
通讯作者:徐备,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大地构造研究,E mail:bxu@pku edu cn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摘 要 俯冲和挤压过程将形成具有加厚地壳的岛弧带或造山带,而伸展过程则形成具有减薄地壳的伸展盆地,因此可以通过地壳厚度推测岩石组合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并揭示它代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兴蒙造山带东部大石寨地区以著名的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特征,其岩浆活动的性质、形成过程和构造背景一直备受争议,其中,该套岩石的构造背景的认识存在岛弧和陆内裂谷两种主要观点。

本文根据岩性组合及年代学特征,将大石寨地区主要岩石组合从下到上分为晚石炭世火山岩、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和大石寨组、中二叠世哲斯组,并利用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的火山岩和碎屑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及火山岩的全岩微量元素数据,估算了晚石炭世 二叠纪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360Ma到320Ma时期发生地壳加厚,320~300Ma地壳从加厚转为减薄;而在300~280Ma时期,地壳厚度减薄最明显且厚度最小。

综合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和地壳厚度变化曲线等特征,可将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到二叠纪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360~320Ma),碰撞产生的挤压背景导致区域性隆升和早 中古生代造山带物质的堆叠,使地壳厚度增大,导致幔源岩浆上侵,引起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以侵入岩为特征的地壳垂向增生;第二阶段(320~300Ma),由于碰撞后伸展使得地壳处于从加厚到减薄的转换过程,发育与伸展相关的岩浆活动;第三阶段为300~280Ma,软流圈上涌造成地壳发生强烈伸展,导致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和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大石寨组岩浆活动进入高峰期为标志。

该时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裂谷沉积特征与地壳厚度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高度吻合,从而揭示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早 中二叠世处于地壳伸展而非俯冲 碰撞过程。

第四阶段为280~260Ma,由于蒙古 鄂霍茨克造山带和大别 秦岭中央造山带的远距离效应造成地壳加厚,形成陆内造山带。

关键词 陆内伸展;地壳厚度;晚石炭世 二叠纪;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陆内造山带
中图法分类号 P542;P597 3
中亚造山带(CentralAsianOrogenicBelt,CAOB)位于东欧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 华北克拉通之间,是地球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之一。

该造山带横跨欧亚大陆,西起乌拉尔地区,向东经过哈萨克斯坦、中国西北、蒙古和中国东北,一直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其前身由古亚洲洋及其内部的多个地块所组成(任纪舜等,1980;爦eng retal ,1993;Jahn,2004;Windleyetal ,2007;Xiaoetal ,2015;Liuetal ,2017;Zhouetal ,2017;Wangetal ,2023a,b)。

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的古生代分支(500~300Ma)被称为嫩江洋(Liuetal ,2021)或兴安洋(Tanetal ,2023),对它的演化过程存在不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其沿多宝山 大石寨 锡林浩特 苏左旗俯冲带向西北俯冲于兴安地块之下,形成古生代沟弧盆体系(Xuetal ,2013)。

另一种观点认为兴安地块并不存在,而是作为加积楔向西拼贴于额尔古纳地块,向东则俯冲于锡林浩特 松辽地块之下,分别形成岛弧岩浆岩(342Ma)和铁镁质岩浆侵入岩(334Ma)(Maetal ,2020)。

最近Tanetal (2023)基于跨越大兴安岭深地震反射剖面提出兴安地块可能不是一个微陆块而是古生代加积杂岩,由兴安洋在500~300Ma向西和向东的俯冲构成,在300Ma时俯冲结束,兴安洋闭合,并保留了双向的化石俯冲带。

Lietal (2021)则把造山带演化分成俯冲和伸展两个阶段,认为松辽与兴安地块在晚石炭世就已经碰撞拼贴。

总之,上述研究都认为东北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中亚造山带的基本格局在300Ma时已经形成,之后主要受蒙古 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对于兴蒙造山带东部大兴安岭地区300Ma之后的地质演化,特别是著名的大石寨组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性质、形成过程和构造背景存在不同认识。

一些研究认为大石寨组是古亚洲洋沿着索伦科尔 西拉木伦缝合带向北俯冲构成的大陆岛弧带,从南向北依次发育大洋岛弧到大陆岛弧(Caietal ,2020);也有人提出古亚洲洋沿贺根山 黑河缝合带向南俯冲而形成大石寨大陆弧岩浆带(Yuetal ,2017);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包括大石寨组在内的火山 沉积岩系形成于晚古生代伸展环境(曾维顺等,2011;那福超等,2021;宋维民等,2022);还有一些研究从该区新发现的早二叠世蛇绿岩分析,认为存在大洋中脊和洋岛等构造环境,其上充填了二叠纪大石寨组巨厚的双峰式火山岩和碎屑沉积(Zhouetal ,2019;王果胜等,2021)。

综上所述,晚石炭世 二叠纪时期(340~260Ma)中亚造山带东部的构造背景和演化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查明石炭 二叠纪的构造背景是挤压还是伸展,挤压将形成具有加厚地壳的岛弧带或造山带,而伸展则形成具有减薄地壳的伸展盆地。

因此根据地壳厚度变化特征,可以准确地推断构造背景的不同,从而揭示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本文在厘定大石寨地区石炭 二叠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对大石寨地区二叠纪沉积岩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对晚石炭世到二叠纪的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及微量元素测定,并结合在霍林郭勒地区所获的锆石年龄及其微量元素数据,估算晚石炭世到二叠纪时期的地壳厚度变化,试图揭示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的构造演化过程。

1 构造背景与区域地层
研究区位于兴安 艾力格庙地块东南缘(图1b),沿该边缘分布着黑河 扎兰屯 大石寨早古生代岛弧带,如东北部多宝山地区发育多宝山组火山岩和花岗闪长岩(葛文春等,2007;崔根等,2008;Wuetal ,2015);中部见于扎兰屯 嫩江地区,以闪长岩为代表,其发育时间约为435~446Ma(齐忠



1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2023,39(5)http://www.ysxb.ac.cn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1 中亚造山带位置(a,据爦eng retal ,1993修改)、兴蒙造山带东部古生代岩浆作用分布图(b,据Liuetal ,2017;徐备等,2014;李冬雪,2022;Zhangetal ,2020修改)及霍林郭勒地区采样图(c)
1:早 中古生代岩浆岩带;2:早 中古生代俯冲带;3:前寒武纪基底;4:490~425Ma岩浆作用;5:360~330Ma岩浆作用;6:320~300Ma岩浆作用;7:早 中二叠世岩浆岩
Fig 1 PositionoftheCentralAsiaOrogenicBelt(a,modifiedafter爦eng retal ,1993),magmatismdistributionmapintheeasternXing an Mongoliaorogenicbelt(b,modifiedafterLiuetal ,2017;Xuetal ,2014;Li ,2022;Zhangetal ,2020)andsamplingmapofXilinGolarea(c)
1:Early MiddlePaleozoicmagmaticbelt;2:Early MiddlePaleozoicsubductionzone;3:Precambrianbasement;4:ca 490~425Mamagmatism;5:ca 360~330Mamagmatism;6:ca 320~300Mamagmatism;7:Early MiddlePermianigneousrocks
友等,2017;马庆等,2018);南部位于大石寨地区,以基性火山岩为特征,其形成年龄为439±3Ma(郭锋等,2009)。

Zhangetal (2020)识别出中古生代造山带,由3个构造单元组成,分别为多宝山 大石寨岛弧带、窝理河弧后盆地和三矿沟 金水山磨拉石盆地,提出黑河 大石寨地区造山带早 中古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三阶段:506~469Ma的早期陆缘弧阶段、463~426Ma的晚期岛弧阶段和426Ma至早泥盆世的磨拉石盆地发育阶段,分别代表嫩江洋的早期俯冲、晚期俯冲和碰撞阶段。

然而,在本文涉及的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除郭锋等(2009)报道的上述基性玄武岩外,尚未发现更多的早 中古生代岩石建造。

近年研究显示,在原大石寨组的建组剖面或其他火山岩中已经发现了晚石炭世火山岩建造,例如曾维顺等(2011)在大石寨组英安岩内获得314±1Ma的锆石U Pb年龄,Caietal (2020)获得英安岩332±1Ma和流纹岩300±1Ma的年龄,这些新的年龄数据说明大石寨地区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晚石炭世或更早。

研究区内出露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和中二叠世哲斯组地层。

寿山沟组为灰色凝灰质变质砂岩、粉砂质板岩及云母板岩等,岩性变化较为单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大石寨地区发现一套以灰色泥质粉砂岩为基质,夹有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泥质硅质岩、结晶灰岩、豆荚状铬铁矿、片理化辉长岩等岩块的组合,被称为大石寨蛇绿混杂岩(Zhouetal ,2019)或构造混杂岩(王果胜等,2021),已获得片理化辉长岩块的年龄为287 2±1 2Ma和294±4Ma,代表早二叠世大洋中脊和洋岛等构造环境,属于SSZ型蛇绿岩,于晚二叠世之前构造侵位(Zhouetal ,2019;王果胜等,2021)。

大石寨组岩石广泛见于大兴安岭南部及内蒙古北部,较早的报道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时代为早二叠世,厚度约2000m(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李文国,1996)。

近年已发现多处同时代基性火山岩,与原有岩石组合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并被认为与伸展过程有关。

如Zhangetal (2008)研究了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的锆石U




胡邦超等: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2 大石寨地区地质图(a,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65①;Yuetal ,2017;Zhouetal ,2019;Caietal ,2020;曾维顺等,2011修改)及大石寨地区野外及镜下照片(b)
Qtz 石英;Pl 斜长石
Fig 2 GeologicalmapofDashizhaiarea(a,modifiedafterYuetal ,2017;Zhouetal ,2019;Caietal ,2020;Zengetal ,2011)andthefieldandmicroscopicphotographsofDashizhaiarea(b)
Qtz quartz;Pl plagioclase
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 Nd Pb同位素特征,查明火山岩在成
分上呈双峰分布,岩浆侵位时间约为280Ma,推测它们是通过新生的下地壳和古老的长英质地壳来源的熔体混合产生的,表明早二叠世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下。

在大石寨地区,大石寨组标准剖面分为南山和西山2条具有截然不同岩石组合的剖面,南山剖面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安山质凝灰岩,西山剖面则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类,包括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片理化石英斑岩(曾维顺等,2011)。

邵济安等(2014)指出林西 林东地区的大石寨组以海底喷发的细碧角斑岩为主,基性熔岩占50%;乌兰浩特地区基性岩占20%,总成分虽有安山岩的存在,但主要显示双峰火山岩的特点。

哲斯组以碎屑岩 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和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区域上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基本特征是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硅质灰岩等,所含各类珊瑚、腕足和头足类等化石构成著名的哲斯动物群;上部为各类页岩、砂岩等碎屑岩,往往出现砾岩及含砾粗砂岩等粗碎屑岩系(李文国,1996)。

2 岩性地层单元及哲斯组沉积环境
2 1 地层特征及样品采集
本次工作对大石寨地区的岩石组合进行了典型露头观察及系统剖面测量,并参照年代学研究成果,厘定了研究区内石炭 二叠纪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晚石炭世火山岩、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早二叠世大石寨组和中二世哲斯组(图2a)。

晚石炭世火山岩 本文所指的晚石炭世火山岩系近年发现的年龄大于300Ma的火山岩,分布于大石寨北西的吴家屯 勿很楚鲁吐地区,包括英安岩及流纹质凝灰岩等(图2b1)。

英安岩含大约25%的长石和石英晶屑;流纹质凝灰岩具凝灰结构和流动构造,晶屑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粒度大小约为1mm(图2b2)。

本文采集流纹质凝灰岩样品(210830 6,E121°16′39″、N46°21′20″)用于进行年代学测试。

寿山沟组 研究区的寿山沟组分布较广,是一套灰绿、灰黑色的泥质千枚状板岩、粉砂岩夹硅质岩薄层的浅变质沉



1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2023,39(5)http://www.ysxb.ac.cn
①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65 1 200000索伦幅地质图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3 大石寨地区哲斯组层序和沉积特征
Fig 3 Sequenceand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ZhesiFormationinDashizhaiarea
积岩系,位于大石寨以东的同家屯到新立屯一线以西区域和以北的夏家店等地。

普遍片理化较强,层理不易识别,局部可见较清楚的砂岩 泥岩沉积旋回(图2b3),表明原岩可能形成于滨浅海环境。

在呼和哈达附近见强片理化的超基性岩片和辉长岩片被夹于灰黑色板岩及变质细砂岩中,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图2b4)。

本文采集粉砂岩样品21830 12(E121°13′36″、N46°19′38″)、210829 8(E121°39′22″、N46°53′13″)和210830 16(E121°30′40″、N46°13′52″)。

大石寨组 研究区内大石寨组以连续出露的火山岩夹少量碎屑岩为特征,呈北东向分布于大石寨镇西北,已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Yuetal ,2017)。

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由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夹少量凝灰质砾岩及砂岩、泥岩组成,上部由爆发相的流纹岩和安山岩夹粉砂岩组成,形成玄武安山岩 流纹岩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图2b5),镜下观察斑晶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图2b6)。

火山熔岩以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以及少量安山岩为主,表明其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点。

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成层性好,在凝灰岩中曾发现腕足类化石,其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李文国,1996)。

本次研究在该组采集火山岩样品210830 15(E121°23′01″、N46°19′44″)和190605 11(E121°13′48″、N46°37′33″)。

哲斯组 主要出露于研究区北部的索伦镇北附近。

地层为灰黑色碎屑岩系,产状清晰,层序未见顶、底,局部劈理发育(图3g,h)。

为了查明哲斯组的沉积环境,我们在索伦镇附近选择露头较好的位置实测了部分地层剖面,剖面可分为15层,总厚度约434m,并采集210829 21(E121°22′73″、N46°27′02″)和210829 26(E121°13′28″、N46°37′35″)等2个样品(图2a)。

从所测剖面可见,哲斯组主要由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泥质条带砂岩组成,可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1~9层以厚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层;上部10~15层组成3个砂岩 泥岩旋回,其中的砂岩层厚度向上




胡邦超等: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4 大石寨地区岩浆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及U Pb年龄协和图
Fig 4 Cathodoluminescence(CL)imagesandU PbageconcordantdiagramsofmagmaticzirconsinDashizhaiarea
增大。

2 2 哲斯组沉积环境
在哲斯组实测剖面下部1~9层的厚层状灰黑色细砂 粉砂岩岩中,发育各类砂泥互层层理,如灰色细砂质和泥质交互沉积的水平层理(图3a),以泥质为主的粉砂质纹层(图3b)。

值得注意的是,细砂质层理还常发育从弱(图3c)到强(图3d)的同沉积变形构造,它们的出现说明沉积时处于物质供应充分和基底不稳定的沉积条件,应属于近岸三角洲的前三角洲亚相沉积环境。

剖面上部10~15层的特点是砂岩 泥岩的旋回性明显加强,且各旋回中的砂岩层厚度向上变大,从4m到7m再到14m,并可见下部旋回的厚层泥岩与上部旋回底层厚层砂岩之间的突变关系(图3e),这些韵律特征说明经历了明显的海平面变化过程。

砂岩可达厚层状(图3f),并出现中厚层的、以砂质为主的水平层理(图3g),表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分选过程。

但由于旋回中尚有厚度较大的泥岩(图3h),说明可能处于三角洲前缘相和滨海相过渡的沉积环境。

综上所述,本文所涉及的哲斯组应形成于近岸三角洲向滨海过渡的沉积环境。

3 年代学研究
3 1 分析方法
样品的锆石挑选由河北省廊坊市诚信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完成。

采用常规方法将样品粉碎,经淘洗、磁选和密度分选后,在双目镜下挑选出锆石颗粒,粘贴制成环氧树脂样品靶,进行打磨、抛光使锆石露出新鲜截面。

透射光、反射光图像和阴极发光(CL)图像的采集在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

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及微量元素测试在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完成。

ICP MS为美国赛默飞iCAP RQ型等离子体质谱仪,激光剥蚀系统采用搭载LaurinTechinicS155样品池和GeoStarμGISTM软件的澳大利亚RESOlution LR型高能量ArF2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

束斑直径为29μm,能量密度为3J/cm2,频率为8Hz。

氦气为载气。

使用国际标准锆石91500(Wiedenbecketal ,1995)为外标对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进行校正,国际标准锆石GJ 1作为监控盲样,元素含量以国际标样NIST610为外标,Si为内标元素进行计算,NIST612作为监控盲样。

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和元素含量数据处理采用ICPMSDataCal10 9软件计算,谐和图的绘制和年龄计算使用Isoplot3 0程序完成。

单点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误差为1σ,90%置信度。

3 2 锆石测试结果
本次共在大石寨地区进行了3个岩浆岩和5个碎屑岩的锆石年代学及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电子版附表1和附表2。

在霍林郭勒地区进行了5个岩浆岩和3个碎屑岩的锆石年代学及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附表3和附表4。

本节只对大石寨地区3个岩浆岩和5个碎屑岩的锆石年代学数据进行分析。

3 2 1 岩浆岩
样品210830 6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锆石呈自形 半自形,具典型生长环带,阴极发光图像见图4,Th/U比值为0 28~1 83,表明为岩浆成因。

共测试80颗锆石,其中有效数据72个,加权平均年龄为333 9±2 7Ma(图4a),代表岩石结晶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

样品210830 15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见图4,呈半自形,具有典型的生长环带,Th/U比值为0 37~1 08,表明为岩浆成因;共测试80颗锆石,其中有效数据72个,加权平均年龄为293 8±1 0Ma(图4b),代表岩石结晶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

样品190605 11为流纹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见图4,自形程度高,具有典型的震荡环带,Th/U比值为0 37~1 13,属岩浆成因;共测试22颗锆石,其中有效数据16个,加权平均年龄为292 4±4 1Ma(图4c),代表岩石结晶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




1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2023,39(5)http://www.ysxb.ac.cn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5 大石寨地区碎屑岩样品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Fig 5 Cathodoluminescence(CL)imageofdetritalzirconsinDashizhaiarea
3 2 2 碎屑岩
寿山沟组样品210829 8为粉砂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见图5a,粒径约为50~60μm,大多数锆石自形程度高,棱角状 次棱角状,长宽比1 1~1 5 1,Th/U比值为0 16~1 87,表明为岩浆成因,少部分锆石磨圆度较好。

对该样品的80粒锆石进行分析,获得有效数据54个,数据见附表1。

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278Ma(图6a1)。

数据分布在五个区间(图6b1),第一区间为246~303Ma(N=31),也是锆石主要的分布区间,峰值为275Ma;第二区间为312~476Ma(N=17),峰值为354Ma和442Ma;第三区间为642~688Ma(N=2),峰值为647Ma;第四区间为817~890Ma(N=2),峰值为822Ma;第五区间为1286~1377Ma(N=2)。

寿山沟组样品210830 12为粉砂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见图5b,粒径约为50~60μm,锆石自形程度高,短柱状,长宽比1:1~1 5:1,Th/U比值为0 17~1 43,表明为岩浆成因,少部分锆石磨圆度较好。

对该样品的80粒锆石进行分析,获得有效数据61个,数据见附表1。

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274Ma(图6a4)。

数据分布在五个区间(图6b4),第一区间为265~303Ma(N=35),也是锆石主要的分布区间,峰值为274Ma;第二区间为312~378Ma(N=6);第三区间为388~551Ma(N=8),峰值为494Ma;第四区间为674~954Ma(N=10),峰值为817Ma;第五区间为1841~1842Ma(N=2)。

寿山沟组样品210830 16为粉砂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见图5c,粒径约为80~120μm,锆石自形程度高,多为长柱状,长宽比3 1~2 5 1,大部分锆石磨圆度较好。

Th/U比值为0 11~1 73,说明为岩浆成因。

对该样品的80粒锆石进行分析,获得有效数据74个,数据见附表1。

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278Ma(图6a5),数据分布在四个区间(图6b5),第一区间为259~300Ma(N=42),也是锆石主要的分布区间,峰值为278Ma;第二区间为315~395Ma(N=14);第三区间为413~560Ma(N=15),峰值为489Ma;第四区间为815~956Ma(N=3)。

哲斯组样品210829 21为砂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见图5d,粒径约为60~80μm,大多数锆石呈浑圆状,长宽比2 1~1 5 1,Th/U比值为0 43~1 27,表明为岩浆成因。

对该样品的80粒锆石进行分析,获得有效数据63个,数据见附表1。

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265Ma(图6a2),数据分布在四个区间(图6b2),第一区间为242~290Ma(N=48),也是锆石主要的分布区间,峰值为265Ma;第二区间为314~530Ma(N=11),峰值为482Ma;第三区间为924~934Ma(N=2);第四区间为1949~2372Ma(N=2)。

哲斯组样品210829 26为砂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见图5e,粒径约为80~100μm,大多数锆石自形程度高,短柱状,棱角状,长宽比3 1~2 1,Th/U比值为0 15~1 4,表明为岩浆成因,少部分锆石磨圆度较好。

对该样品的80粒锆石进行分析,获得有效数据71个,数据见附表1。

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276Ma(图6a3),数据分布在四个区间(图6b3),第一区间为260~301Ma(N=50),也是锆石主要的分布区间,峰值为276Ma;第二区间为312~397Ma(N=6);第三区间为430~531Ma(N=8),峰值为505Ma;第四区间为750




胡邦超等: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6 大石寨地区碎屑岩锆石U Pb年龄及年龄频谱图
6431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2023,39(5)http://www.ysxb.ac.cn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6b6数据来源于Zhaoetal ,2014;李冬雪,2022
Fig 6 U PbconcordantandprobabilitydiagramsofdetritalzirconsinDashizhaiareaDatainFig 6b6fromZhaoetal ,2014;Li,2022
~929Ma(N=6);此外还测得一个1997Ma年龄数据点。

4 讨论
4 1 源区分析
为了查明大石寨地区碎屑岩的源区,本文将研究区内5个碎屑岩样品的锆石(图6b1 b5,N=312)年龄峰值与已发表的兴安 艾力格庙地块的锆石数据相对比(图6b6,N=1037;Zhaoetal ,2014;李冬雪,2022),发现它们的年龄段或峰值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即都出现了750~950Ma的前寒武纪年龄段、425~550Ma、320~365Ma以及300~320Ma等3个年龄峰值。

750~950Ma的前寒武纪年龄段可能与额尔古纳地块西北部几个已报道的前寒武纪建造有关(图1b),如在新华渡口地区兴华渡口群两个新元古代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767±4Ma和843±6Ma、石榴子石夕线片麻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949±7Ma(Zhouetal ,2011)、碧水和满归地区792~927Ma的花岗岩体(Wuetal ,2011)、满洲里南部地区880~894Ma的二长花岗岩(Gouetal ,2013)。

Tangetal (2013)认为新元古代侵入体可以分成四期,分别是~851Ma、~792Ma、~762Ma和~737Ma。

上述这些前寒武纪岩石的年龄在大石寨地区5个碎屑锆石年龄图谱中均有不同数量的出现,因此推测二叠纪时期仍然有较远的前寒武纪岩体直接或间接供应少部分碎屑物质。

425~550Ma时期的岩浆岩沿多宝山 扎兰屯 大石寨一线出露,且在大石寨地区以北和以西发现了多个岩体(图1b)。

这些岩浆岩在兴安地块的锆石年龄图谱上连续出现(图6b6),并与5个二叠纪样品的锆石年龄图谱可以对比(图6b1 b5),说明早 中古生代岛弧带的风化物质为二叠纪沉积提供了重要来源。

320~365Ma以及300~320Ma两期岩浆事件在兴安地块锆石图谱中形成两个高峰(图6b6),说明存在两期明显的岩浆活动,它们在5个二叠纪样品中也有出现。

综上所述,大石寨地区碎屑锆石记录了兴安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的主要岩浆事件,也说明这两个地块是大石寨地区二叠纪沉积的稳定物源区。

4 2 石炭纪 二叠纪地壳厚度变化及其意义
岩浆在结晶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

例如Sr在低压环境下表现为相容元素,可进入斜长石;而在高压环境下表现为不相容元素,进入液相。

而Y在低压环境下表现为不相容元素,优先进入液相;在高压环境下表现为相容元素,进入石榴石或角闪石。

基于上述原理可以利用Sr/Y估算地壳厚度。

Chapmanetal (2015)、Profetaetal (2016)和Huetal (2017)等利用全球岛弧和大
陆碰撞带岩浆岩的Sr/Y和(La/Yb)

比值,建立了与俯冲相
关的岩浆弧或大陆碰撞带的岩浆岩全岩Sr/Y、(La/Yb)

比值与地壳厚度的关系。

Tangetal (2021)发现全岩(La/
Yb)

与岩石中锆石的Eu/Eu 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利用锆石微量元估算地壳厚度的新方法。

我们按照这种方法,通过测定大石寨和霍林郭勒地区岩浆岩和碎屑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并根据原作者提出的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将Eu/Eu 比值最高的10%和最低的10%、La>1×10-6、Th/U
<0 1和SiO

>75%等的数据删除,得到符合要求的大石寨地区锆石数据196个、霍林郭勒地区锆石数据119个,并分别建立了石炭 二叠纪时期地壳厚度变化曲线。

为减少数据的离散性,用2Ma作为计算的时间间隔。

同时还利用相同地区相同时代的典型岩浆岩全岩微量元素估算地壳厚度,以考察估算的合理性。

4 2 1 大石寨地区
大石寨地区3个火山岩和5个碎屑岩锆石微量元素估算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7a),火山岩锆石的数据可以反映本区的地壳厚度,而碎屑锆石作为周围邻区岩浆活动产物的剥蚀物,可以反映更大范围内地壳厚度的区域性变化。

图中显示,从360Ma到320Ma,地壳厚度从30km加厚到50km;而从320Ma到280Ma,地壳厚度则降至约40km;从320Ma到280Ma,地壳厚度呈不断减薄状态,从约55km减薄到约40km(图7a)。

根据上节对沉积岩物源区的讨论,大石寨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碎屑岩的源区应来自东北方向,因此可以认为在周围更大范围也同时发生了地壳减薄。

值得注意的是,用区内已经发表的火山岩全岩Sr/Y比值估算地壳厚度(Yuetal ,2017;那福超等,2021),在295~285Ma时期也处于40km附近(图7a),表明火山岩锆石、碎屑岩锆石和火山岩全岩数据估算的地壳厚度结果基本一致。

在280~260Ma时期,地壳逐渐加厚到55~60km。

4 2 2 霍林郭勒地区
为了查明地壳厚度变化在区域上的规律,我们选取大石寨西南约200km的霍林郭勒地区巴彦花镇附近的二叠纪露头区(图1c),利用5个火山岩(160610 03,E119°02′47″、N44°16′55″;160610 09,E119°02′48″、N44°15′47″;210902 4,E118°57′47″、N44°27′41″;210903 2,E119°08′59″、N44°34′28″;210903 4,E119°14′44″、N44°37′34″)和3个碎屑岩(210903 7,E119°21′13″、N44°25′41″;210903 8,E119°27′57″、N44°28′06″;210903 11,E119°20′31″、N44°21′00″)进行锆石年代及微量元素分析(附表3和附表4),并开展地壳厚度变化的对比性研究。

所估算的地壳厚度显示与大石寨地区相似的变化趋势,即也是在360~320Ma出现地壳加厚,在320




胡邦超等:内蒙古大石寨 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 二叠纪陆内伸展和陆内造山过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