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语文I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 字斟句酌独出新裁陈词滥调声誉雀起
B. 骇人听闻礼尚往老羞成怒气势汹汹
C. 闻过饰非振聋发馈言简意赅沸反盈天
D. 残羹冷灸冠冕堂皇凭心而论妄自菲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

A项,独出心裁,声誉鹊起;C项,文过饰非,振聋发聩;D项,残羹冷炙,平心而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张大爷自从退休以后,成天清闲自在,人浮于事
....,有时候觉得闷得慌,一见到人就没话找话,说个没完。

B. 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钗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秀、水上
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
....的唱腔。

C. 2016年10月中旬,在韩国前总统朴瑾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后,朴瑾惠的执政团队表
现得手足无措
....,没有能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D. 为越过一条洪水随意冲出的毛沟,也得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在自然轻描淡
...写.的恶作剧中,人竟是如此的疲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人浮于事,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根据语境应改为“无所事事”。

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慎始而敬.终(尊敬)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按.诛五人(按照)
C. 承天景.命(重大) 剪发杜.门(关)
D. 修己而不责.人(要求) 代下司.职(有关部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项,敬:慎;B项,按:追究查办;D 项,司:管理。

4.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请罪于先人之墓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予羁縻不得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D项“羁縻”表示被动,被动句。

A项,定语后置句,B项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从文章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诚然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①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②“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③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④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⑤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⑥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A. ④②⑤③⑥①
B. ②①⑤③④⑥
C. ⑥①④②⑤③
D. ⑤②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

④②⑤③紧承上句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④谈简的两面性,②⑤③谈繁的价值,注意③句里“这”的指代内容,⑥①举例以证明观点。

6.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老师形象。

B. 《送考》按时间顺序,先写赶考路上的情形,再写学生考试的情形,最后写发榜前后的情形,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们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C. 《云南冬天的树林》通过对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的细腻描写,赞美了“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D. 《想念地坛》中史铁生认为,只有柔弱,内心才能感受安静,才能让我们不断地回到零度,不断地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C
7.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关于反战爱民,孟子和墨子有相似的主张,《孟子》中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等句子控诉侵略者发动侵略战争、大规模杀人的罪行。

B. 《红楼梦》的开篇用“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以及描写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C. 《家》中鸣凤是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D. 《麦田里的守望者》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借鉴意识流的手法,充分探究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B
...............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谢安,字安石。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①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

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

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
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


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

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

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

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

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②。

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

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寻薨,时年六十六。

帝赠太傅,谥曰文靖。

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

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注】①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

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二)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既累辟.不就辟:征召
B. 总.藩任之重总:总管
C. 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不:通“否”
D.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过:经过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 及镇新城,尽室而.行而.又有剪发杜门
B. 筑垒曰新城以.避之是以.蓼洲周公
C. 筑埭于.城北不能容于.远近
D. 造泛海之.装斯固百世之.遇也
10.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2)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1. 简析文段(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8. D 9. D
10. (1)谢安虽然受朝廷嘱托(或译作“重用”),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

(评分建议:每句1分,“东山之志”可意译,译作“隐居之志”“高卧东山的志向”皆可,但译成“到东山”“东山的志向”不给分。


(2)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与五人的死相比,轻与重(的差别)原本是怎样的呢?(评分建议:“辱人贱行”、“视”、“固”,各1分。


11. ①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于义而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②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与设想他们老死于家中默默无闻加以对比,强调五人之死死得其所。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D项“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的“过”,结合“拜”“泣”分析,应该译为访问。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结构助词,的。

A项修饰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连词,用/介词,因为;C项介词,在/介词,被。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东山之志”可意译,译作“隐居之志”“高卧东山的志向”皆可。

“始末不渝”译为始终没有改变,“每形于言色”(状语后置句)。

(2)“辱人贱行”译为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视”译为和……比较,“固”译为原本。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文段(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首先,找出对比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于义而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与设想他们老死于家中默默无闻加以对比,强调五人之死死得其所。

语段(一)参考译文:
谢安,字安石。

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

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回屋就吟咏诗赋写作文章,无入世为官的想法。

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

谢安已多次被征召不去就任,简文帝当时是宰相,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总管守卫边疆的重要事务。

谢安的妻子看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但独有谢安隐退山林,于是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该(像谢万他们)这样吗?”及至谢万被罢职,谢安开始有做官的志趣,这时年龄已到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将要从新亭出发,朝廷官员都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他玩笑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在东山,百官常常互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百姓?而今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你呢?”谢安很有羞愧的脸色。

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很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

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曾经看见过我这样接待客人没有?”(该句亦可译作“你们曾经看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没有?”)
当时,(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并且奸诈谄佞小人很是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他人,谢安离开京城镇守广陵的步丘,建筑一座名叫新城的堡垒躲避这些人。

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为他敬酒赋诗。

等到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堤坝。

后人怀念他,命名这座堤坝叫做邵伯埭。

谢安虽然受到朝廷嘱托,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

及至镇守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渡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长江水路回返东山。

高雅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就遭受重病。

不久谢安逝世,终年六十六。

孝武帝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为文靖。

到安葬时,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切依照大司马桓温(安葬)的旧例。

又因为他打败(前秦)苻坚立有功勋,加封为庐陵郡公。

古诗词鉴赏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晓起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①无一事,抱膝看回文②。

注:①道人,诗人自称。

1270年,文天祥被罢官后,筑宅于文山,打算寄情与山水之间。

本诗即创作于此时。

②回文,是一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义的诗歌体裁,颇多游戏之作。

⑴ 赏析首句“远”字的妙处。

⑵ 诗歌前两联描绘出一幅清幽疏淡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写这幅画面的?
⑶ 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情感的矛盾之处。

【答案】(1)点明寺庙的位置,写出铎声的悠扬缥缈,传达出诗人淡远平静的心声。

(2)远近结合:远寺是远,疏窗是近;视听结合:秋声是听觉,曙影是视觉。

(3)既对世俗事务的厌弃(亦可答成“既有寄情于山水的闲适”),也有无所事事的愁怨。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点明寺庙的位置,写出铎声的悠扬缥缈,传达出诗人淡远平静的心声。

点睛: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

诗歌前两联描述画面的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如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分析。

题干提示“情感矛盾”之处,既对世俗事务的厌弃,也有无所事事的愁怨。

名句名篇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激昂大义,▲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所宜深慎。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7)▲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过零丁洋》)
(8)青山遮不住,▲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
【答案】(1). ①蹈死不顾(2). ②徒慕君之高义也(3).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 ④能克终者盖寡(5). ⑤载舟覆舟(6). ⑥留取丹心照汗青(7). ⑦臣心一片磁
针石(8). ⑧毕竟东流去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蹈”“盖”“覆”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青春
万晓岩
⑴搬家是一场检索。

搬家的前缘必定是新旧的交替。

新旧的置换必有一个喜新厌旧的舍弃在前。

一节一节往前找,这一场累,最终落实到一个贪念而已。

贪恋新居的新,舍弃旧居的旧。

⑵面积小,就想换大的,爬楼梯爬够了就想有个电梯,电梯不累,几十层高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人却嫌累,半天云里住着,星空没觉得近,地面却远了,想法不落地,整天提溜着,实在是累人。

雨了不知道,下无声电影,必须看窗外有没有撑伞穿雨衣才能鉴别。

雨打芭蕉,也打残荷,就是打铁皮桶,也是好音乐。

若是下成这样,鬼鬼祟祟地没个声响,人的心里也会无端空缺了。

⑶想法多了,室内盛不下了,就延伸到室外。

要听得雨,摸到风,闻得流水与落花。

开发商最不怕你有贪念,你欲望千朵,他荷田万亩。

房价翻过滚过去,基本就一个标准,以咱当房奴为标准。

⑷话说一把岁数了,一箪食一瓢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于现状最好。

可哪里敌得过这心心念念的物欲,佛家讲的“贪嗔痴”,视它为三毒之首。

⑸搬一次家,才彻底做一次减法。

年复一年的叠加,蚂蚁一样,不停地往窝里运输。

必需的,不必需的,可有可无的……从各个角落汹涌而出。

我根本无从知道一栋房子的承载有多重,当我把一个家庭数年的收纳全部置于门外时,我被心里的负重压到喘不过气。

⑹我知道我根本没有办法搬走的,太繁杂了。

钢琴是最为沉重的一个单件,我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因为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要带它走,它再沉重,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一件物品,它单纯、明了,指向清晰。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物品,大小不一,新旧各异,我完全懵掉了,多少物品要继续用,多少要送人,多少要直接扔掉。

如同一大堆复习题,没有重点,全是难点,不知道如何下手,满心都是焦灼。

⑺衣服是最难的。

家具电器,能用的送人,不能用的扔掉。

衣服怎么办!每一件都有你的呼吸,你的气息,与你一起共享风雨和阳光。

不穿,却扔不得。

厚的薄的,纯棉、真丝、
羊毛、化纤……年复一年买一堆难题。

总有人说我要是有个多大平的衣帽间就好了之类的傻话,如今听真是苦笑。

女人心都是大海,你盛得下大海么?
⑻一边大宗旧物运走处理掉,一边再去旧货市场买回铁架子放在储物间分类盛装杂物。

不辞劳苦,为物所累,更为心所累。

这样一个林林总总的家,我们真正用的物品有多少呢。

网上你浏览过的商品,会被整理好清单,见缝插针地向你推送。

人已经无处隐藏了,在你的手机或电脑上,已经清晰地暴露出你的一切,甚至,更为隐秘的嗜好和暗疾也都暴露无遗。

这样一个可怕的时代!面对透明的网络,我们早已把自己和盘端出。

⑼我们总是疲惫,苦不堪言,如果停下搬一次家,才知道这些年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多少负累。

车拉人扛,终日奔波,不过是人与物的争夺。

人占有物,物拖累人,物欲出卖人的内心。

⑽物在民法学里,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在法庭,每日里又有多少物权之争,为的不过是这个控制与支配。

⑾秋风起凉,庭前的繁花渐渐开尽。

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

⑿这一场检索,不亚于系统重启。

⒀储藏室杂物基本归拢到架子上,便于翻找。

娃他爹说,喏,你的老青春。

我一看,是一把老吉他。

数次搬家,它毫发无损,从我十七八岁的青春岁月一路尾随而,音或者走了,弦还在。

我划一个琶音,淙淙,三十年的光阴簌簌落下。

⒁这边还在问,你的老青春放哪儿?
⒂咦!我倒是也想问问,哪儿能安放得下它!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4. 第⑵段中,“人却嫌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15. 第⑹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 简要分析第⑾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7. 请探究结尾段的深刻意蕴。

【答案】14. ①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

②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或无法感受到自然景物),丧失了获取美好感受的条件。

15. ①物的对比:以钢琴的“单纯、明了,指向清晰”,和衣服等物品的“没有重点”“全是难点”形成对比。

②情感对比:以钢琴的“最为沉重”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与后文的衣服等物品带的满心的焦灼形成对比。

③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
确认生命的重点。

16. ①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

②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突出减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无可避免。

③收拢文章,将放飞的思绪拉回主题意义的阐释中。

17. ①见证了青春岁月的吉他,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

②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要作“减法”。

③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作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人却嫌累”的原因,题干要求归纳,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

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

先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

如本题主要是对比手法,分别找出对比的内容,分析运用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

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

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

点睛:作用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

探究结尾段的深刻意蕴,“咦!我倒是也想问问,哪儿能安放得下它!”,“哪儿能安放得下它”,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

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要作“减法”。

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作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梭罗的树林
熊培云
①《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

在我看,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
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②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

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

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不及了,我不及了,我不及了。

物欲症带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

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

速度,永远是速度。

③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

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

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

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④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

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

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

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

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⑤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⑥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

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

”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
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
...;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
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


⑦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

(选自《自由在高处》,有删改)
18. 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19. 第⑥段中“流浪汉”“好公民”各有什么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