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4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摸底考试 (济宁市一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4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2页,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必做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

……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

”“某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5.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央政府提供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

”克里斯提尼的做法
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16.据载,1545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秘鲁的波托西找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

此后,西班牙很快从美洲殖良地获得了大量白银,这直接导致了
A.西班牙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B.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西欧物价的不断上涨
17.R.R.帕尔默在评论西方近代某思想解放运动时说:“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

”他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对西欧的一统局面
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18.“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19.2014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
20.《现代世界史》曾对中国作出了如下的描述。

书中描述的情
形出现时,我国正经历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的大潮
21.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
民,劳动工具给工人”。

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22.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

”文中的“事件”是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2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明显的劣势在于
A.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B.缺乏长远的规划
C.缺少成员国之间的沟通 D.涉及的国家太少
第Ⅱ卷(必做140分+选做20分共1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7页,需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2.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须从地理、历史两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38.(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

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0分)
角度二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

(4分)材料
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
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
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
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
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_]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
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3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
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
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
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
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据材料,分别说明导致欧洲崛起和亚洲国家衰落的最基本因素。

并分析欧洲国家“使
用武力和廉价商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10分)
(2)“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恰当,为什么? 由此可见,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所应坚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6分)
【选做部分】
4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

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

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
46.(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这篇文献中,属于杰弗逊自己的东西并不那么出色,而出色的东西并不是来自他。

……它以华丽的措词宣称所有人“生来就是自由和独立的”。

这份宣言认为人的权利包括“享有生命和以各种手段获取和占有财产及追求和获得幸福之自由”。

宣言把这些权利与某种神意的、自然的和人民的根源结合在一起。

——[法]雅克·索雷《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1)据材料,指出“宣言”中“出色的东西”,并说明这些“出色的东西并不是来自他”的依据。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宣言”“把这些权利与某种神意的、自然的和人民的根源结合在一起”的意图,并据此说明“宣言”的历史地位。

(6分) 47.(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4年之前,欧洲大部分受教育的人都认为,下一代人将会解决他们这一代人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

他们坚信,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1919年,当战场的硝烟散尽、坟墓躺满尸体时,欧洲大陆资产阶级信奉的自由主义、议会政治、科学的胜利都显得很荒诞。

每日所见没有进步,只有革命和一种有害的虚无主义。

——[美]菲利浦·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为什么坚信“物质和精神上的进
步是不可避免的”?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6分)
(2)“每日所见没有进步,只有革命和一种有害的虚无主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