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比较》 |北师大版(2014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教案
过生日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以及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切蛋糕,你想怎么切?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比大小
我们先来帮小明分蛋糕和西瓜。
⑴小明将蛋糕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蛋糕大小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说一说哪块蛋糕最大,哪块蛋糕最小。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生1: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
用眼睛就能看出来了。
生2:把③号蛋糕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②号蛋糕,把②号蛋糕也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①号蛋糕。
所以①号蛋糕最小,③号蛋糕最大。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蛋糕是②号蛋糕的一半,②号蛋糕是③号蛋糕的一半,③号蛋糕又是整块蛋糕的一半。
所以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
⑵小明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西瓜大小图),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说一说几号西瓜最大,几号西瓜最小。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西瓜大约是整个西瓜的一半,③号西瓜②号西瓜的一半。
所以①号西瓜最大,③号西瓜最小。
2.比多少
师:同学们再来看,刚才桌上有三杯饮料,你们注意到了吗?(课件出示教材18页三杯饮料图)这三杯饮料,哪杯最多?哪杯最少呢?同学们想想要怎么比?
(学生思考两分钟)
师:老师发现这三杯饮料的高度是一样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三杯饮料一样多。
你们觉得呢?
生:不同意,,但是杯子的粗细不一样。
中间的杯子最粗,所以中间的饮料最多;右边的杯子最细,所以右边的饮料最少。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呢,除了看饮料的高度,我们还要看杯子的大小是不是也一样。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师:他们杯子里的饮料喝完了,小明在为爸爸妈妈添饮料的时候,看到桌上的两瓶不一样大小的饮料(课件出示教材18页最后一张图),他就在想:这两瓶饮料哪一瓶装的比较多呢?要怎么比较呢?你们能帮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现在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一下,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瓶饮料的多少呢?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
学生汇报:
生1:可以看饮料瓶上的说明就知道了。
师:这组同学很仔细,他们观察到了饮料瓶上的说明。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可以拿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杯子,把两瓶饮料各倒满杯子,看哪瓶饮料能到得更多杯,谁就多。
师:这组同学很聪明,他们想到了利用杯子来帮助比较。
除了这两个方法,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3:可以把高高瘦瘦的饮料喝光或者倒光,在把另一瓶饮料倒进这个空瓶子里,如果倒不满,说明高高瘦瘦的瓶子装的饮料多;如果倒满了还有剩,说明矮矮胖胖的瓶子装的饮料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比较大小和多少,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1题和第2题
2、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3、出示教材p19第4题
(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4、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生说,师补充。
)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教学反思: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或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的高矮或长短时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在我们班找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跟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比较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老师相信会有许多同学长得比老师还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身高并没有发生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说他矮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了。
师:是啊,高跟矮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20页情景图),你细心观察一下,又发现哪些类似的问题了吗?
生1:教学楼和人比,教学楼高,人们矮。
生2:两个单杠比,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和学生比,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两个同学在比较谁高谁矮吗(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一样高。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改过来了。
你们看(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右图),现在能知道谁高谁矮了吗?
生:知道。
女生高,男生矮。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高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像小男孩一样,踮起脚尖,脚底要对齐,不然就不准确了。
师:说的非常好,要对齐。
拿在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应该怎么比较才准确呢?
生:要把两根绳子拉直了,其中一头要对齐,才能比较。
师:同学们真聪明啊。
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能比的。
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长短图)?
生:现在可以比了,红绳子长。
师:同学们有观察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校园里的小花园散步?(课件出示教材20页最后一张图)我们来看看,谁走的路更长一些?
生1:我觉得他们走的一样长,因为他们的起点和终点一样。
师:真的是这样吗?你们都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2:我不认同,我觉得蓝衣服的小朋友走的路比较长。
师:是吗?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生2:我是通过数他们走的格子数来判断的,蓝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3格,红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2格。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大家给他来点掌声。
师:我们在比较谁走的路长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他们走路的曲直。
这两位同学很明显不是直直的走,而是拐来拐去的。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像绳子一样,把路拉直了,但是我们可以数数格子的格数。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比较高矮、长短练习
2.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3.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2—4题
四、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比较高矮的时候,不能踮脚尖,要在同一平面上。
生2:我学到了,比较绳子的长短的时候,要把绳子拉直,其中一头要对齐。
生3:我知道了,比较谁走的路长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路的曲直。
板书设计:
下课啦
高矮
}对齐拉直
长短
相对的跟谁比
教学反思: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儿跷跷板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玩儿。
(出示教材第22页情景图左图)
师:同学们快看,狮子和老虎他们玩的多开心啊。
看到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2:我发现狮子往下成。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因为狮子比较重所以往下沉,老虎比较轻所以往上翘。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小花豹看到狮子和老虎玩得这么开心,他也加入了。
看,是谁在跟小花豹玩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虎比较重,所以往下沉了。
生2:我发现小花豹被翘得老高,因为他比较轻。
师:同学们真棒!看了他们三个在玩,老师有个疑问了:狮子、老虎和小花豹三个,谁
最重?谁最轻呢?你们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跟同桌说一说。
(生交流,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已经找到答案了,现在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1:因为狮子一直沉在下面,没有翘起来过,所以狮子最重;小花豹一直被翘得高高的,没有沉下来过,所以小花豹最轻。
生2:因为狮子比老虎重,小花豹比老虎轻,所以狮子最重,小花豹最轻。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是通过直接观察,看出了狮子最重,小花豹最轻的。
但是有时候没有办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那我们要怎么比较轻重呢?
二、自主探究
1.掂一掂
师:如果老师手里拿着两本书(厚度、大小都不同),你能用眼睛看出哪本重?哪本轻吗?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判断呢?有谁知道的?
生: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掂一掂。
师:很好,那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然后告诉同学们哪本重,哪本轻。
(学生实际掂一掂,汇报结果。
)
师:这样看来,有的物体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掂一掂”才能知道。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和课本,自己掂一掂,哪个轻,哪个重。
(学生动手实验,汇报结果)
2.称一称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大小差不多,要怎样才能知道谁轻谁重呢?谁来试一试?
(多个学生掂一掂,汇报结果。
)(结果可能不统一,即使结果统一,教师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
师:看来我们又遇到问题了,这两个差不多重,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确定它们的轻重。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
师:老师这里有一架小天平(课件出示天平),是专门用来测试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
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测量。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在我们没有办法用眼睛观察,也没有办法用“掂一掂”的方法只到物体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如称、天平)来测量,你记住了吗?
3.拓展研究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铅球和一个皮球(课件出示铅球和皮球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得出哪个大哪个小吗?(皮球大,铅球小。
)
师:那你们猜猜这两个球谁轻谁重呢?
(生大胆猜测,答案可能不同意,即使结果统一,教师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
师:我们现在用天平来称一称(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最后一张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铅球下沉,皮球翘起来了。
所以是铅球重,皮球轻。
师:是的,铅球比皮球,但是却比皮球重。
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物体的轻重跟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得物体不一定就轻。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2“练一练”第1~4题
四、小结
师:谁来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
生2:我学到了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
生3:我知道了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得物体不一定就轻。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板书设计:
跷跷板轻重
用眼睛看
比轻重{用手掂一掂
称一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