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9高一下·玉田期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1980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304.77万吨、320.56万吨、407.31万吨,油料产量分别为5.21万吨、7.69万吨、11.91万吨。
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A . 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 . 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 . 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 . 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2. (2分)(2016·镇赉模拟) 对1982年-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全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
198256,93012,5655,4572,950997
1990234,80070,10054,90016,40032,500
1995236,80021,70036,0007,20066,200
A . 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 .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 .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3. (2分)“它们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充分引进了投资项目和外资;它们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们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 这一评价是针对()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经济特区
C . 乡镇企业
D . 沿海经济开发区
4. (2分)如下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图中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 . 加入人民公社
B . 分得土地
C . 承包土地
D . 加入合作社
5. (2分) (2018高二下·宁夏开学考) 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
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A . 公私合营
B . 计划经济
C . 国家援助
D . 抗美援朝
6. (2分) (2019·宜宾模拟) 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
A .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 .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7. (2分) 195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全国各地私营工商业中的职工和资本家,都以无比的热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针对这一类型企业的改造,措施是
A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D . 优先发展国家重工业
8. (2分)“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A .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 .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9. (2分)右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 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B . 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C . 该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D . 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10. (2分) (2016高三上·镇江期中) 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C . 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D . 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11. (2分)《人民日报》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
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 . 1956年
B . 1958年
C . 1966年
D . 1978年
12. (2分)(2017·开封模拟) 以下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时期()
年份投资额(亿元)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大中型小型大中型小型
195334.6855.7638.361.7 195443.8755.2015.355.7 195560.0213.3459.813.2 195685.1270.1654.816.2 195779.1064.2255.215.8“一五”时期302.79285.6851.548.5
A . 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 . 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 . 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13. (2分)(2017·沧州模拟) 1978 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在一次访华的谈话中提到有关“合资经营”,将其比作“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中方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
A . 中方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局限性
B . “左”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国人
C . 改革开放初期尚未达成思想共识
D . 中美关系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14. (2分)(2017·浙江模拟)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B . 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C . 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D . 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进程
15. (2分)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 . 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 .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6. (2分) (2019高二下·舒城月考)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 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 . 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 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 . 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17.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B .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18. (2分)(2017·株洲模拟)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
”这说明()
A .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19. (2分) (2017高一下·嘉峪关期末) 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其产位占中央和地方管理工业的49%。
与此同时,国家对煤炭、钢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 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
C . 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 .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 (2分) (2018高一下·灌南期中)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
A . 中共七大
B . 中共八大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四大
21. (2分) (2017高一下·福建期中) 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 . 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 .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 . 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 . 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22. (2分) (2019高二上·肇庆期末)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说:“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要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要改革。
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
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
”这实质上()
A .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 .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要求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
D . 表达了经济体制改革意愿
23. (2分) (2017高三上·曲靖月考)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 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 . 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 . 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 . 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24. (2分) (2017高一下·湖南期中)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 “一五”计划实施
B .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 工业化基本实现
25. (2分) (2017高一下·牡丹江期末)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B . 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C .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D . 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6. (2分)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C . 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D . 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27. (2分)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A .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 .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8. (2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 . 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 . 改变所有制形式
C . 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 .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29. (2分)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 .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 .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 .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30. (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环节中,与俄国新经济政策实质最为相似是
A .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 .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改革开放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45分)
31. (10分)(2019·山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经济与外交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2. (10分) (2017高三上·阳高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
当时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90%以上)靠财政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均需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受基本建设规模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甚至其维修也由国家负责。
——曹幸仁《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变迁看房产宏观调控》
材料二:1980年1月,苏星在《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证住宅是个人消费品,而且依然是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
……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1604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在进行住房改革的试点工作,共向个人出售了1095.8万平方米的住宅。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材料三:从2005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几年来房价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当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盲目进行大规模拆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不法开发商炒卖地皮,人为抬高房价,“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一些利益集团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老百姓含义供需矛盾突出时,“解决人民住房需求”再次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
请你就应如何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3. (10分)(2019·湖北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
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
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二是新型合
作医疗。
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
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
34. (5分)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系列奇耻大辱的刺激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并且眼光开始越出“天朝”的围墙,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
他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
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
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
——王敬川《论魏源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会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
“五四运动”的时代复合性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浓缩性特征,归根结底是中外发展的“时代差”造成的:当西方社会己步入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瞻望的时候,中国还在中古社会徘徊。
中外发展上呈现的“时代差”给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一种两难选择。
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二难、移植与畸变的难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摘编自张连国《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点中的时代复合性特点》
材料三: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开放意识觉醒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国近代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主要含义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5. (10分) (2019高三下·桂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
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
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
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
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
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
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45分)
31-1、
32-1、
32-2、
32-3、
33-1、
33-2、
34-1、
34-2、
34-3、
35-1、
35-2、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