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枣儿》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枣儿〞所起的作用。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二.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蓦.然mò翘.首qiáo 囫.囵.hú lún踌.躇.chóu chú竹匾.biǎn咀.嚼.jǔ jué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快乐。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土,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
1.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3〕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思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老人对男孩的疼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4. 如何评价老人?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那么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土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五.文本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开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首尾照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六.艺术特色
1. 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 “枣儿〞象征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象征。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比照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五.写法探究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假设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③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复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六.扩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复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