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十七周数学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复习正、负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回顾和复习正、负数的有关知识,理解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
量这一意义。
2、综合运用正负数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意义。
综合运用正负数的知识。
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也喜欢旅游,他想和我们一起去旅游,大家愿意吗?他给我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让我们来看看:(刘晓藤发来的邮件:刘老师,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不知道大家愿意吗?刘晓藤2008年1月9日)我们要去旅游的话要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自由发言:需要准备地图、生活用品、了解天气情况、旅游地的情况……
教师谈话:用来表示温度的这些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能说说-10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意义。
教师谈话:(1)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低温度高?哪个城市最低温度低?
(2)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高温度高?哪个城市最高温度低?
学生交流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正负数及0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师谈话:现在大家知道这个季节里大头儿子去哪个城市旅游更合适一些
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上海的温度适宜旅游)
二、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教师参与其中。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整理交流,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巩固。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1.阅读刘晓藤发来的第二封邮件(画面上刘晓藤愁眉不展的),展示他们家十一月份的收支记录表: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激动地告诉爸爸和妈妈您和我们一起旅游的消息,爸爸和妈妈却拿出我们家十一月份的收支记录表给我看,你也来看看吧)
刘晓藤家十一月份收支情况记录表
(1).理解“+2500、-200、收入、支出、结余”的意义。
(2).小组合作、竞赛完成表格的填写。
(其他小组填写的同时,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选一名同学读出表格内容和本组填写的内容)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将表格内容在电脑上填写出来。
(4).摸乒乓球选号选出两个小组填写的表格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比。
(引导学生说出正号可以省略,负号不能省略)
师:现在,大家知道刘晓藤为什么愁眉不展、难以入眠了吗?
2.教师谈话:初步打算游完上海后,再去下面几个地方:
课件出示:A地海拔高度是70m,B地海拔高度是30m,C地海拔高度是-10m,D地海拔高度是-30m。
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
四、师生总结,畅谈收获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能谈谈自己、老师或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生动教学情境串的创设,引发出对一系列知识的复习,同学们高兴、失望、兴奋、激动,情绪越来越高,学习变成了一个个生动诱人、激动人心、快乐的游戏活动。
2.主动参与,增强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强大功能,生动的画面、逼真的电子邮件,学生不仅仅是注意力的吸引,更是生动有趣、赏心悦目教学活动的体验。
3.综合应用,拓展思维。
练习题面向全体、兼顾每位学生,公平、合理、趣味性强,并与课堂学习评价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课时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2、复习简单路线图
教学重点:描述路线图并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复习数对。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在暑假里将要举行一次“迎奥运远足活动”,同学们高兴吗?学校初步定于7月24日早在操场集合。
多媒体出示五年级二班队列图:
五年级二班站成六排,每排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分别是李红、刘林、王媛、赵明、王凯、孙东,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名同学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多媒体出示方格图:
谈话:咱班班长站立的位置是(4,5),小华站在(5,4)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回答复习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知识。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数对中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比较。
2.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师谈话:同学们的队伍排得真整齐,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地在哪儿吗?
多媒体出示:
师: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一个博物馆,在学校北偏东30度方向8千米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标识.方向.单位等方面观察平面图准确确定位置。
谈话:我们要去第二站是小珠山,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确切位置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要描述某一点的准确位置,一般要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复习简单路线图
师谈话:知道了我们的目的地就可以起程了,该怎样走呢?
多媒体出示路线图:
指生描述路线图并说说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需要注意什么?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
谈话: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到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
师:这三部分知识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同位商量一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网络图。
三.评价鼓励,总结深化。
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思考,回顾了许多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惑吗?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体现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四、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师:这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公园,下面是公园的平面图。
多媒体出示公园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出民族风情园和游乐城的位置。
(2)李东现在的位置是(6,7),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3)动物园在民族风情园的()偏()方向;公园大门在游乐城的()偏()方向。
(4)从公园大门到水族馆可以怎么走?
第四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计算)
教学目标:
1、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
1.典型引入:
师:(出示一组实物,如:奶盒,牙膏盒,粉笔盒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这些小小的物体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小助手,与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2.回顾旧知: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
1. 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它们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呢?学生结合实物图演示交流,进行旧知识回顾。
师小结:(出示表格)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2.分组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计算。
出示整理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记录。
(2)用喜欢的形式把有关表面积、体积、容积的知识整理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师归纳总结:老师也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用表格整理出来,大家看看跟你的有什么不同?
电脑出示表格:
师: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
教师重点强调高一级单位和低一级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一)基础练习
1、知识积累
(1)6500mL=( )L=( )mL
(2)一盒酸奶的容积是240()。
(填上适当的单位)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5分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是()分米。
(4)一个长方体鱼塘长8m,宽4.5m,深2m,这个鱼塘的容积大约是()立方米。
(5)0.0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争当小法官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原来相比增大了。
()(3)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
(4)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
(5)至少要用9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能搭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实践操作
从所带的实物中任选一个测量相关数据求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量出的数据保留整厘米)。
同位共同测量,分别计算。
4、做个小小包装师:
小红为妈妈选了一份生日礼物(如图)
(1)礼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如果用彩纸包装,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
(3)用彩带捆扎,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打结处用了20厘米)
5.拓展延伸
(1)把两个棱长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钢熔铸成一根横截面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钢材,这根钢材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辆东风牌汽车的油箱长1.2米,宽0.5米(油箱厚度忽略不计),这辆汽车的油箱最多能盛多少升油?如果这辆汽车每100千米耗油40升,加满油后大约可以型多少千米?
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