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古诗七哀诗·边城使心悲翻译赏析
古诗七哀诗·边城使心悲翻译赏析《七哀诗·边城使心悲》作者为汉朝诗人王粲。
其古诗全文如下: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前言】《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注释】31更:经历。
32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33当迟:胆敢迟缓。
34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35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36行者:逃难的人。
37反,同“返”,返回。
38乐土:安乐的地方。
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39兹:此,这里。
40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41谘:同“咨”。
征询,商议。
【翻译】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
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赏析】在第三首诗中“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
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
古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翻译赏析
古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翻译赏析《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粲。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前言】《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注释】1七哀诗:汉乐府中不见此题,可能为王粲自创。
七哀,表示哀思之多。
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2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3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
象,法度。
4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ì)等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余人。
5遘患:作乱。
遘,通“构”,构成。
6中国:京师。
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7委身:托身。
委,托付。
8适:往。
9荆蛮: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10追攀:攀车相送。
依依不舍的情状。
11蔽:遮蔽,遮盖。
12弃:丢弃。
13顾:回头看。
14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15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16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17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七哀诗》原文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⑧,喟然伤心肝⑨。
《七哀诗》原文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七哀诗的诗意解读
七哀诗的诗意解读《七哀诗》是一首托意闺怨的抒情诗,是曹植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诗名“七哀”是新创的乐府新题。
王粲、张载并有七哀诗传世。
相比较看,王、张诗除叙事之外,均以两句为一哀,共十四句,正好七哀。
今本曹植《七哀诗》从“君行逾十年”算起,只五哀,疑有脱文。
沈约《宋书·乐志》楚调怨诗题下录《明月》七解二十八句,“贱妾常独栖”下有“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妾为浊水泥”下有“北风行萧萧,烈烈入我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贱妾当何依”下有“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徐仁甫《古诗别解以为“念君”两句和“恩情”两句可补足七哀,很有道理。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读。
先看第一段: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起调入景生情,写出一个凄清哀婉的意境。
夜深人静的时分,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
只有一轮明月,银光似水,悄悄流淌,映照着一座孤独的高楼;只有一个难眠的思妇,在孤苦地叹息着。
月光是皎洁明媚的,但为何偏偏无情独照高楼?思妇的生活是富裕(居高楼)的,然为何偏偏有无尽(余)的悲哀?景与情在“徘徊”中交融为体,分不清是愁思在徘徊,还是素光在徘徊。
此“可谓物外传心,空中造色”(王夫之评语)的绝句。
这个用比兴手法渲染的愁苦气氛,正可笼罩全篇。
以下第二层将“悲叹”化为具体:“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借问”二句借旁人问话点明叹者身份,同时也为下文换人称自述作过渡,自然高妙。
“君行逾十年”给孤妾带来的是常久的独苦、无数难眠的长夜和青春的消逝、幸福的丧失。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逾”、“常”二字所包含的是不尽的相思、难遣的哀怨。
“尘”和“泥”的比喻是六朝诗文常见的习语。
曹植《九愁赋》云:“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清浊二字的用法虽与此不同,但立意都是肯定“泥”的沉着,而不满“尘”的虚浮。
这种哀恨对于痴情挚爱的人来说,是不难产生的。
七哀诗的赏析
七哀诗的赏析七哀诗的赏析《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狂玩、包揽等为主要内容。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七哀诗的赏析,供大家参阅!七哀诗的原文赏析魏晋: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七哀诗的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注释(1)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2)流光:洒下的月光。
(3)余哀:不尽的忧伤。
(4)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5)逾:超过。
(6)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8)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9)逝:往。
(10)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七哀诗的赏析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古诗《七哀诗三首-其一》(作者王粲)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魏晋]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标签抒情、叙事、古诗三百首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然:伤心的样子。
赏析“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六篇)
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六篇)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1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翻译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
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看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更: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
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这里。
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同“咨”。
征询,商议。
创作背景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
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
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赏析“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
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
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
《七哀诗》原文及翻译
《七哀诗》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七哀诗》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七哀诗》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1《七哀诗》原文翻译七哀诗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1《七哀诗》诗歌赏析七哀诗“两京”六句写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和辞别亲友而执意去荆州的情景。
“西京乱无象,豺虎相遘患。
”勾勒了当时长安兵乱的情景和不得不离开的形势。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王粲原住洛阳,因。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原文:[两汉] 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七哀》原文、诗意及赏析
《七哀》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意】:
明月照着高楼,月光如水流动正徘徊。
楼上有一思妇,悲叹不已不断哀思。
请问谁在叹息?自言是游子的妻子。
你在外超过十年,孤独的我独自栖居。
你像飘在路上的尘土,我似沉入水中的泥土。
浮沉于不同的处境,何时才能和美相会?
愿为西南风,远往拥进你的怀中。
你的怀抱如果真不向我敞开,我应当依靠谁呢?
【点评】:
《七哀》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
王粲的《七哀诗》是最早以此为题的作品。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诗从高楼月夜写起,叙述思妇对丈夫的哀怨与怀恋之情。
文笔缠绵凄切,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魏晋诗词赏析之七哀诗【魏晋】曹植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译文】 明月皎洁照高楼,月光晃动如水来。楼上有一愁思妇, 悲叹声声未尽哀。借问叹者是何人?自称己是游子妻。 丈夫外出过十年,孤妇长长独栖息。夫君如同清路尘, 妻子好比浊水泥。上浮下沉各不同,不知何时合一起。 甘愿化为西南风,长飞直入君怀里。君怀生硬不肯开, 妻子哀极何所依。 【鉴赏】 本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 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 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 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 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七哀诗三首·其一》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王粲〔两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三首·其一》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三首·其一》赏析:“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这是望文生义。
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
”亦颇牵强。
《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
”(《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及鉴赏《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下文介绍的是第一首。
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下文介绍的是第一首。
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七哀诗》赏析
《七哀诗》赏析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⑧,喟然伤心肝⑨。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曹植的《七哀》赏析
曹植的《七哀》赏析曹植的《七哀》赏析导语:《七哀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
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和怨恨,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植的《七哀》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哀魏晋: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注释(1)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2)流光:洒下的月光。
(3)余哀:不尽的忧伤。
(4)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5)逾:超过。
(6)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8)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9)逝:往。
(10)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赏析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七哀诗·其一_王粲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七哀诗·其一_王粲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七哀诗三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王粲〔两汉〕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译文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更(gēng):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迟:治理。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
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zī):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zī):同“咨”。
征询,商议。
赏析“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
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
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七哀诗》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七哀诗》原文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⑧,喟然伤心肝⑨。
《七哀诗》原文翻译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七哀诗》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这是望文生义。
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
”亦颇牵强。
《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为歌辞,就分为七解。
”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西京,指长安。
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
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
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
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
“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
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
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
“中国”,中原地区。
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
“荆蛮”,指荆州。
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
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
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
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写离别时的情景。
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
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
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
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
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
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
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
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
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
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
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
”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
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
”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
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
”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
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有所谓“文景之治”。
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
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
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
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
《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
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
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
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
‘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
”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对于高考政治知识点了解是否更加加深了一点呢?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