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1、引语:草原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然段,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PPT出示:“他们热情好客,把我们迎接得像亲人一样。
烤羊肉、奶茶,还有那美妙的马头琴声,令我们流连忘返。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②指导学生理解“美妙的马头琴声”。
为什么马头琴声令人流连忘返?(因为它美妙动听。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悟情,让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1、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五)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
1、背诵第二自然段和第然段的重点语句。
2、思考:你在草原上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人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车在辽阔的草原上行驶了150华里,此刻,我们即将与蒙古同胞见面,我的心情异常激动。
我从以下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1.“河!”(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2.“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我想用“热情好客”。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方面。
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可以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前面加上一些词语,如“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语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感受草原人情的美好。
二、自由朗读课文的2、3、4、5自然段,看每一个自然都讲了什么?三、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的景象是怎样的?(出示课件)2、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出示课件)指生读第四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⑶、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出示课件)(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五、总结感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和“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句的办法读懂课文。
3、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1、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回顾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原》,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2、除了大草原的美丽,老舍爷爷还写了什么?指名说。
(板书:美丽草原——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愉快联欢)3、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变换顺序)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1、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老舍爷爷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草原的美?除了草原的美,作者还写了什么?(边读课文边做批注,圈出关键词语,指名汇报。
)2、你就是老舍,请你带着对草原喜爱的感情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运用比喻、直抒胸臆等。
)3、朗读体会:哪句直接写草原景色?哪句写作者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三、走出教材,当堂练笔1、请同学们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比喻等修辞写一写你喜欢的一处景。
(课件出示:周边的校园、公园、湖泊、森林……)2、指名读自己作品,教师点评,总结方法。
四、回归教材,体会“情深”过渡:感受了草原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其他景象。
1、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指名说。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引入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草原》。
1、板书课题:草原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
板书:景美、人更美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
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
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感情色彩。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课件内容是:《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八、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4.搜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故事或图片,与同学分享,拓宽知识视野。
5.家长参与:与家长一起阅读课文,讨论草原的美景,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不同文化。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针对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自然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还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经验。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草原美景的感受和理解。
2.各小组挑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3.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6.预习下一课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作文内容要真实,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3.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4.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教学设计_草原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_草原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见到过草原吗?请见到过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4.导入新课: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1.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
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
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
看画面
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
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
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
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
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人情美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