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与旅游的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媒介与旅游的互动
作者:贾随平
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门开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旅游休闲生活。
而旅游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储存、不可试用和不可异地消费的特性。
决定了旅游主要以信息的形态呈现在市场上。
因此,许多人借助日益崛起的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了更多的旅游资讯,在其推波助澜下的旅游业也迎来了空前的繁盛。
反过来,旅游业也促进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二者互为作用。
旅游作用于大众传播媒介
人们外出旅行的增加以及旅游主题本身的大众化特征。
催生了诸多专业期刊和报纸的面世。
如《时尚中国旅游》《中国城市旅游》《旅游时代》《旅游天地》《中国国家地理》《环球旅游》《当代旅游》《商务旅行》《玩家旅游》《私家地理》《和谐之旅》《中国旅游报》等。
这一批形式多样的报刊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详尽专业的推介,在给予受众信息的同时也增加和壮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互联网强大的普及性、渗透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使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如携程、途牛、乐途、穷游、芒果、驴妈妈、马蜂窝、去哪儿等旅游网站以及各景区机构、各大旅行社的网站等等。
此类网站的开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反过来,大量点击率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收益更进一步推动了网站的建设。
增强了其在受众中的知名度。
面对受众的信息需求,电视台也是不甘落后,纷纷开辟专栏或专业频道来关注旅游。
如海南旅游卫视、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乌鲁木齐电视台旅游娱乐频道、浙江卫视旅游版、贵阳旅游生活频道、澳门卫星电视旅游台、南方传媒集团的邮轮旅游电视频道、CCTV-4的大型日播类旅游栏目《远方的家》、CCTV-2《美食走四方》、甘肃电视台《时尚旅游》、陕西电视台《快乐天下游》、广州电视台《快乐旅行》、江苏电视台《中国旅游》、南京电视台《旅游真好》、浙江影视娱乐频道《爱旅行》、云南台《走遍云南》、黔东南电视台四频道《旅行家》、山东台《走四方》和《新旅游》等等。
这么多频道和栏目的加盟是受众市场强大需求的产物,并且它能够满足那些阅读能力低和不会上网的人群对旅游信息的需求,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
大众传播媒介作用于旅游
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旅游要素的整合。
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
由于游客的需求多样性、个性化,旅游经营由粗放化转向集约化,这些特点要求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不断完善规划、投资和产品供给,作出合理的统筹与调整,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而大众传媒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色,了解旅游者心理,把握市场动向,利用自身的优势快速准确地传递游客信息,达到了整合优化旅游要素的桥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提高了公众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和态度。
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上投放的旅游广告,生动全面地展现了旅游的形象和旅游概念,尤其是持续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认知、判断、决定以及相关行为会产生有效的影响。
如在诸多地方电视台播出的“登泰山保平安”“梦西子中国杭州”“人间天堂山东烟台”等旅游宣传片。
这些形象的电视广告将旅游景区品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成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对景区品牌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改进了旅游信息的传递。
在大众传媒没有出现以前。
由于条件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仅有的一点了解也只是限于别人的口头描述和个别书籍中的记载。
再好的美景没有信息的传播,也只能是资源的浪费。
时至今日,大众传媒与旅游的结合改变了人们认知旅游的方式,使旅游从先前的探测未知变为现在的验证已知,这里所说的“已知”。
就是大众媒介传达给潜在游客的旅游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借助形象的声画元素。
以清晰逼真的声画还原让未体验过陌生旅游之地的受众感知旅游拟态环境,满足人们先睹为快的心理。
大众传播媒介扩大了原有景点的影响力并建构了新的旅游景点。
无论是传统的印刷媒介还是后起的影视及新媒体,其传播的旅游信息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已知景点的了解,为准备旅游的人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选择的信息。
而大众传媒覆盖范围广的特性无疑让更多人的信息得到了累增,扩大了这些景点在人群中的影响力。
《敦煌》《故宫》《颐和园》《美丽中国》等一批纪录片的播出更是加深了人们对相关旅游点的认知。
另外,由于拍摄影片使得一些地方成为了著名的景点或提升了原来的知名度: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拍摄使浙江乌镇火了起来;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使得湖南永顺县的王村为世人所熟知;《卧虎藏龙》的拍摄使得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成为千万人所向往的旅游地;《满城尽带黄金甲》使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景区热起来了。
以影片拍摄而带动的景区还有很多。
并且一些专门为拍摄影片而改建的影视城也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长影世纪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基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河北正定古城荣国府等等。
这些影视城既是影片的拍摄地,又是众多游客选择的游览地,通过影片拍摄所打造的这些景点,为人们所迷恋和喜爱。
大众传播媒介强化了对旅游业的监管。
旅游业繁盛的同时也伴随着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某些景区出现了环境不卫生,黑导游乱拉客、欺行霸市坑蒙消费者、低劣服务等现象。
如江苏连云港165元的“天价炒面”,陕西华山一对蒙古夫妇被景区保安痛殴事件等等。
众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媒体借助自己的传播优势将其曝光,这对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净化旅游市场和提高景区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透明与规范。
也使游客的旅游行为更加安全、舒畅。
大众传播媒介丰富了旅游推介的形式。
旅游的宣传不只限于宣传册、海报、导游、户外广告等推介模式,而是利用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期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更为方便和即时的宣传与信息供给。
以视、听、感等多重体验方式让受众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资讯,实现旅游推介方式的多样化。
旅游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策略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事件营销。
信息社会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有效的注意力成了最为稀缺的资源。
而如何吸引这种资源成为旅游业界竞争的焦点。
事件营销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手段。
它充分借助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制造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以达到营销旅游的目的。
“穿越天门”“蜘蛛侠挑战象鼻山”“阿迪力南岳高空走钢丝”、四川碧峰峡景区的“中国第一饿”绝食49天、张艺谋导演的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等都是典型的事件营销。
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挡不住好奇的受众在这些事件的感染下,成为了被营销成功的范例。
拓展跨区域、跨媒体的旅游传播。
现代旅游在地域上往往会跨区域、跨国度,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具有非本地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都有很大差异。
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更大程度地综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杭州电视台的《城市旅游报道》就由16个旅游城市电视台联合采制播出,实现了一种地域上的协作。
具有大信息量、大覆盖面的特点。
而各类大众媒介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可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地扩大对受众的影响力。
如一些电视播出的旅游信息可以拿来做杂志、报纸、网络的深入报道,详细地展现一些细节。
反过来杂志报纸有关旅游信息的选题和撰稿,完全可以拿来做相关的电视策划。
这样一种交叉和共同呈现的方式,壮大了旅游市场。
加强了旅游地的品牌宣传,让其深入人心。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打造富有特色的宣传片,准确定位。
每个地域的景点都有自已独有的特色,如何挖掘和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品牌。
成为在旅游市场中立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先期,如何让潜在的游客认可你,受其感染、富有特色的宣传片无疑是一种绝佳的方式。
云南的体验之都,杭州的休闲之都。
大连的浪漫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无一不是旅游定位的成功典范。
循着这种定位,人们按自己的喜好作出不同的选择,更加贴近旅游者的需求。
在旅游宣传中重视人的情感的介入。
旅游不单是眼界的游历,同时也是心灵的游历。
旅游宣传在推介景点的同时,还应在宣传中注入人文关怀,让受众在体验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使旅游活动真正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园地。
人们渴望在寻访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中。
达到洗涤胸襟、放松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
因此,媒介传播不只限于单纯的信息传播,而应构建起人们体验心灵美感的虚拟环境。
让情感元素成为支撑旅游宣传的灵魂。
总之,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离不开大众媒介的传播。
行之有效的媒介策略可以增强旅游景区品牌价值的提升。
旅游景区在打造自身品牌时,选择的营销渠道和借助的外力有很多。
媒介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旅游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增强其影响力。
大众传播媒介反映、引导、控制甚至制造了许多的旅游热点。
反过来旅游业也丰富了传媒信息。
扩大了受众范围,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