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探究的几点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探究的几点
体会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实践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重知识、重传教、重结果,而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师要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诱发学生质疑、生疑,并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上,而分析理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提出学习中不懂、疑惑之处来探讨、研究。

换句话说,就是让他们发现问题,相互探讨,当然教师要参与合作,引导他们从哪方面质疑,从哪方面思考,但不可马上告诉他们答案。

在学习《风筝》一文时,我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见到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他们之所引能创造奇迹,源于发问精神.但能发问还不够,还须会发问。

结果学生提了许多问题,诸如:(1)为什么作者把放风筝看作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2)作者为什么嫌恶风筝?(3)作者身处春天却发出“我倒
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当学生提出这么多问题后,可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共同探讨;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可以请教老师获得答案。

经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不仅掌握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眼界。

二、结合课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
研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和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目前,学生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因而在必要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如在教《风筝》一课时,筛选出这样一个问题:儿时哥哥粗暴地毁掉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弟弟默不做声。

成年后谈起此事,弟弟却笑着说:“他什么却不记得了?”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课文主题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小刚今年升入初中,爸爸就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千万别贪玩,小刚也作了保证。

星期六,爸爸出去上班了,小刚做完作业便拿出自己心爱的模板进行小制作,(小刚最大的爱好就是小制作、小发明)经过一番努力,一架飞机模型即将完工。

突然,门开了,爸爸径直走进房间,见到这种情景,愤怒的将“飞机”抓起,摔在地上,一架飞机就这样粉身碎骨了……问题一:假如你是小刚你会作何反应?问题二:爸爸的做法你会理解吗?通过问题情境,学生思维活跃了,纷纷畅所欲言。

由此引入正题,学生此时已不难作答,有同学说道:弟弟被旧思想束
缚,敢怒不敢言;有的同学说道:哥哥恨铁不成钢,手足情深。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经过学生的探讨研究更有助于把握文中人物形象,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三、要注意课本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念,这不仅指语文的内容涉及到各门学科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各种社会现象、日常生活、热点问题。

《风筝》一文讲哥哥因“恨铁不成钢”而虐杀了弟弟的童心,我便引导学生:在美和温馨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你有这种经历和感受吗?学生谈到生活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造成了误解。

就此问题,我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出谋划策,避免家庭矛盾。

这一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研究方式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称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