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B.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它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进行刻画。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莫泊桑,这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D.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中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行路难》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李白不是八大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3.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 《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D. 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BC正确。

D项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基本能力。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C.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

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手中骗来芭蕉扇。

牛魔王知道真相后,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沙僧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 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

C“变成沙僧的样子”错。

原著是牛魔王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又从孙悟空
手中骗回了扇子。

D 吃元宵的习俗一般出现在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被称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另一个节日——元宵节。

吃元宵是这一天最重要的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表述不正确。

“白露”后还有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错误。

且“大寒和小寒”应该改为“小寒和大寒”。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多方面的能力: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

平时学习时要熟练记忆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常识,掌握常用修辞手法及标点符合的用法。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B.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C.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 A
【解析】【分析】A.这句话理解正好相反,如“左迁”表示降职,“右迁”表示升官。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 C
【解析】【分析】C.有误。

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

故答案为:C。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
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2.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
A. 宗师
B. 高邻
C. 贤婿
D. 晚生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是谦称。

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

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 宗师、高邻、高邻”都是敬辞,“晚生”是谦辞。

13.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A. 避讳避席
B. 顿首下拜
C. 拱手作揖
D. 拂塵尾轼车【答案】 D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4.下面各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 朗读诗歌要把握好朗读节奏,比如,可以这样划分《我看》中的诗句节奏: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B.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一个假设复句。

C. 《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都是清代小说家,他们那分别是曹雪芹、吴敬梓和蒲松龄。

D. “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同样是谦辞的还有“家兄”“小女”“拙作”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A项错误,应划分节奏为: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B项错误,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C项错误,《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依次是吴敬梓、曹雪芹和蒲松龄;
D项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复句类型、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A、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B、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C、《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1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法国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B.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是条件复句。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D.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人,其中藤野先生、阿长、闰土、孔乙己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 B
【解析】【分析】A.《羊脂球》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

C.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D.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孔乙己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以及复句语法知识的辨识能力。

解答时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

复句语法抓关联词或看句子内部的关系来判定。

1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 A
【解析】【分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

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A.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17.用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称呼下图中的礼仪,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领》)
B. (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
C. 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
D. (秦王)长跪而谢之目(《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古代礼仪。

看图画要全面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画面山和树的变形图,恰好是一位古代装束的男子,在作揖施礼。

加上旁边“衢州有礼”的汉字,表明衢州欢迎您的含义。

作揖:双手胸前施礼。

稽首,长跪都是跪拜,万福是女子侧身施礼。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回答本题要了解古代礼仪,平时注意积累,关注古文化熟悉礼仪才能答对。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万福:wàn fú,是旧时妇女所行的敬礼。

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

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长跪: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

直身而跪,也叫“跽”。

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

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18.下列陈述或做法不得体的一项是()
A. 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B. 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D. 李华将写好的作品出版社的季老师审查,并附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斧正!”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错在“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说话要得体,注意平时掌握基本的谦词和敬辞,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19.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音乐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古乐曲是五声音阶,这“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

B. 古代女子成年是十五岁,称为及笄;男子成年是二十岁,称为弱冠。

C. 我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古代官员被贬称为“左迁”,升职称为“右迁”。

D. 古代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其中寅为羊,未为虎。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有误,应该是:寅为虎,未为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及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文化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多读课外书籍,有意识地记诵一些文化常识,并结合具体作品加深记忆达到理解。

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关键是要多读文化典籍。

2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

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

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