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强化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黄山联考)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故应排除③;④在题干中未反映。
故选D项。
2.(2013·济南模拟)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得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
3.(2013·咸宁模拟)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A项与题意相悖;题干反映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是因清朝官员深为不满,B项正确;C、D两项题干未反映、涉及。
4.(2013·青岛二中月考)以下民国初年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进步性不包括( )
A.观念上男女婚姻自主、平等
B.礼仪上由繁琐到相对简单
C.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D.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减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习俗的变化。
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的思想和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包括婚丧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上追求平等、简单,但是体现不出政治因素来。
5.(2013·盐城调研)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上海出现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说明①正确;“莫不以洋为尚”说明②正确;③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虽然受到西方影响,但仍保留传统东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体现的是土洋并存,故④不正确。
6.(2013·山西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自行车的引进成为时髦男女追求时尚的一种反映”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范围还很小。
7.(201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名叫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A.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B、C、D三项都只是对材料的单一解释,而不是反映材料”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实质。
8.(2013·咸宁模拟)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
表明( )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以逆向思维解答,从选项入手,把握特征,③中“民国初年”显然是与题干不一致的,B项正确。
9.(2013·南京调研)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
A项不符合史实,《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B项说法绝对,C项在材料中不能表现。
10.(2013·临沂期中模拟)《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周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清朝末年 B.20世纪40年代
C.民国初年 D.20世纪50年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反映在婚礼现场,有人穿满清礼服,也有人穿西服,出现了中西服饰并存的局面。
西式生活方式传入,固有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最有可能是在民国初年。
11.(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铁路通车后,“舶来品”日益增加,故②正确;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故③正确。
江南铁路通车后,运输成本下降,故①不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反映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12.(2013·广东百校联考)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
”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
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3·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二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固近代史》(1840~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 (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
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阅读材料一获取有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
第(2)问,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知,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
第(3)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14.(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
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
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观念:材料一:提倡等级、崇尚节俭。
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侈生活。
现象:封建制度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
(2)崇尚洋货:西方列强入侵,洋货大量涌入;西方工业产品优势;工业文明冲击。
倡导国货: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倡导;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
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4)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
[解析] 第(1)问,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含义,材料一认为,应崇尚节俭;材料二认为,应追逐奢靡生活。
据此回答第一问。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旧的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因此出现了材料二的现象。
第(2)问,“崇尚洋货”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有关。
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冲击回答“崇尚洋货”的原因。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政府和一些实业家逐渐“倡导国货”。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城镇居民衣食、医疗保健消费变化可知居民更注重健康和舒适,交通通信支出、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加反映了居民重视文化消费。
回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进步等知识回答“原因”。
第(4)问,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传统、家庭收入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观念。
据此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