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利他行为 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利他行为的决定因素
• 步骤一:旁观者须接收到危机事件的讯息 我们并不是整天无所事事闲逛,等待急难 事件的发生,甚至当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时,我 们依然专注于自己的利益和关心的焦点。 因此发展助人行为的第一步,就是将焦点 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周遭环境。但由于周遭的声 音和影像可能与个人无关,因此大多本能的会 忽略这些讯息,也因此容易忽略危急的讯息。
• 2.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 感到内疚的人会以行动来减轻内疚感,
并维护他的自我价值感。
• 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也能加强人们乐于
助人的自我形象。
(二)利他主义社会化 • 1.教化道德包容 • 2.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 3.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助人行为能促进个人把自己看做是“富有 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的自我知觉,而这种 自我知觉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帮助行为。 • 4.习得的利他主义 • 研究表明,人们一旦了解为什么旁观者在场会 抑制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会 增加。

这几天电视新闻正报导关于四川受 灾的情况,电视旁白说那儿急需捐款, 以购买灾民所需的粮食和药品,你会不 会觉得他们很可怜而捐钱?
你学习完本章节后,回想一下你自 己面对以上情境时,哪些原因会让你愿 意伸出援手,而哪些原因又让你决定不 插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 帮助的人,而自己有刚好在这个人旁边的情况; 或是你正需要帮助,而旁边正站着一个陌生人 的情境。
二、利他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 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 有利他行为。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 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 能。
(二)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 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 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 • 另一种普遍的规范是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 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步骤二:正确解读危机事件
面对每日经过身边无数的陌生人,我们并 不清楚他们在作什么,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 作这件事。 例如一个陌生人匆匆忙忙冲过身旁,我们 经常会以常理来解释这种情景,像是他可能在 赶公车或作运动,而较不会认为他正在追赶抢 匪。所以除非你亲眼目睹危机事件发生,否则 你不会轻易伸出援手,因为你会极力避免做出 错误的决定。
• 步骤三:假设自己有义务帮忙
旁观者会判断自己对事件的责任。在许多 情境中,助人的义务相当清楚,例如消防人员 面对燃烧中的房子就有协助的义务;而警察遇 到商店被抢时,也会有义务介入抢劫的事件。
然而,当我们面对责任归属不清楚的状况 时,通常会认为领导者有义务提供协助。因此, 单独的旁观者较亦出现利他行为,是因为没有 其它的人可分担责任。
• 步骤四:知道该作些什么
旁观者须思考自己是否知道该如何协助。 有些紧急的状况很简单,例如你看到一个人在 走到上滑倒,你只需要协助他爬起来。 然而,有许多的紧急状况很复杂,需要一 些特殊的知识或技术方能解决。例如你不会游 泳,你就无法救起快要淹死的人。
无论何时,当旁观者具备解决紧急事件所 需的知识技术或经验时,无论旁边是否有其它 的旁观者在场,他较容易觉得自己有义务提供 协助。
• 理论解释 用责任分散理论来解释旁观者为什么没有 伸出援手。他们假设,当人遇到需要协助的人 时,旁观者的责任很明显; 然而当旁观者不只一人时,如同凯萨玲被 杀的事件,因为三十八个人都可以采取行动, 因为每一个人都负担了三十八分之一的责任, 而这责任不足以激发个人助人的动机,因此没 有人对情境伸出援手。 这个假设认为当旁观者的人数增加,个人 出现利他行为的机率反而降低。 将危机事件旁观者所造成的影响称为旁观 者效应。
四、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一)去除对帮助的抑制 1.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任何能使旁观者变得能凸显个人特征的事 情——个人请求、目光接触、告知名字、会面 的预期——都会增加帮助的可能性。凸显个人 特征使旁观者提高了自我意识,从而更倾向于 使自己与内在的利他主义观念相合拍。(自我 意识高的人更经常将理想付诸于实践)
例如同时有三个人目睹车祸发生,其中一 位护士会比其它不是护士的旁观者提供更多的 协助;当仅有一位旁观者在场时,不论这位旁 观者是不是护士,都会提供一样的帮助。
(如救灾中)
• 步骤五:作最后的决定
即使一位旁观者完成了前面四个决定点, 利他行为依然有可能无法出现。因为一方面, 助人行为会因为害怕负面的结果而隐藏,像是 决定要帮助滑倒的人,但却担心自己也被拖下 水。 因此,除非这个人有很强的动机提供协助, 否则很可能因为助人行为潜在的巨大代价,而 决定放弃助人的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前言
• 你一个人独自在沙漠中开着车子,突然 你发现,前面有一辆车子越过了路肩掉 入水沟中,一个老人狼狈的站在车旁, 你知道这个老人需要协助,但你正要赶 赴城里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你会怎么 做?
• 你在超市买东西,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 手推车中哭,一个看起来是他母亲的妇 人打他的耳光,而且对他大骂:“给我 闭嘴,不然我打得更重!”你觉得这个 男孩很可怜,如果你插手的话情况会不 会更糟?
造成旁观者效应的众多原因中,其中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它旁观者对当事人 行为的评价,因为当事人担心自己被他 人认为很笨或反应过度; 除此之外,当情况不明确时,人们 会很容易涉入社会比较中,即是透过他 人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当旁观者 是朋友时,旁观者效应较不会出现,因 为他们会彼此沟通,因而减低了旁观者 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一部份与这类 行为有关,尝试了解人们处在以上情境时,影 响人们决定给予帮助或不帮助的决定因素;而 另一些研究则着重于了解,人们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 1.什么是利他行为 • 2. 利他行为的原因 • 3. 利他行为的决定因素 • 4. 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 利他主义: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 仍愿意帮助他人。 • 利他行为:任何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所 采取的行动。
研究的起因
• 引发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的事件, 是发生在1964年3月13日纽约市的一个清晨, 凯萨玲刚从工作的酒吧下班回家,当她停好车 正往自己的公寓走去时,一个男人拿着尖刀顶 助她,她努力的跑开,但随即又被歹徒追上。 凯萨玲于是大声尖叫,好几间公寓的灯都亮了 起来,虽然歹徒闪躲了一阵,但随即又走向淌 在血泊中的凯萨玲,她又再度大声尖叫,但歹 徒依然不断的用尖刀砍她,直到凯萨玲断气方 停手。后来警方发现这整个过程约四十五分钟, 总共有三十八位目击者观看整个过程,然而没 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甚至也没有人拨电话报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