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
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文章描写
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
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
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在教材中,它对于培养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经验,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
言文篇章,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其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问题导学法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
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滁州醉翁亭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时
所写的《醉翁亭记》。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文章,感受作者笔
下的醉翁亭之美。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解决疑难字词。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加强记忆。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之美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醉翁亭周围景色的句子,如“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2、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是如何描写景色的,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如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色描写生动形象。
(五)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自号“醉翁”,他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进行分析讨论。
3、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让学生明白作者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对“与民同乐”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与他人共享快乐。
(七)课堂小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加深对其文学风格的了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我心中的醉翁亭”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还可以更加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