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文章
冯理达是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
全的长女,今年2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1月20日,是冯理达去世前意识清醒
的最后一天。
当她得知胡锦涛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的消息后,立即请身边人员
找来报纸,给她读《深情的关怀倾心的交谈》这篇纪实报道,她反复听了3遍,直到深
度昏迷,留下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微笑。
5月13日凌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6小时,海军总医院“冯理达抗震救灾医疗队”面对她的遗像庄严宣誓后赶赴灾区;几天后,一支由14名“党娃”组成的医疗小分队,抱
着她的遗像也奔赴了灾区。
不久,这两支医疗队分别被表彰为全军和首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一位默默离去的八旬老人,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为什么会对后人产生如此巨大的
感召力?循着她用生命托举信念的人生轨迹,我们再一次深刻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
她一心追随党,历经磨难矢志不移
冯理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选择了坚定追随共产党。
23岁之前冯理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从父母爱国的言传身教中,从父亲的坎坷经历和深刻反思中,她逐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
识和了解。
1945年,毛泽东亲自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她曾在家中两次聆听毛泽东的抗日救国主张。
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精神,使她进一步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
国的信念。
1946年,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因反对内战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后,冯理达跟随父母前往美国,一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学习,一边协助父亲进行
反蒋救国运动。
1948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人民政协筹备工作。
临行前,父母让她选择是回祖国还是留在美国。
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冯理达毅然
与父母一起,义无返顾地走向新中国。
在她看来,向往共产党,就是向往真理、向往光明。
在人生风雨中,冯理达始终追随党,历经磨难矢志不改。
她曾用35份入党申请书,
写出了对党的执著追求。
1975年12月23日,当得知自己被批准入党的消息后,冯理达流着泪激动地说:“我终于入党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26年的夙愿。
”
她一生热爱党,赤子丹心报效祖国
在冯理达留下的75本日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话是“感谢党”、“感谢人民”。
正
是这种一生执著的情感,使她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冯理达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那么,我就姓中、姓军、姓海,这就是我的特色。
她把为兵服务作为爱党报国的事业平台。
“”结束后,50多岁的她,以急迫的心情和殉业精神投入工作,建成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创立了免疫物
理学、免疫康复学和部队免疫学等基础理论,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
1991年,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称号。
冯理达生前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对党怀着一种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赤子之情,才能
自觉为党尽忠,为国分忧。
她曾29次作为中央和卫生部工作组负责人,带队奔赴流脑、
霍乱、痢疾等重疫区,以及邢台地震中心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偏僻农村,挨家逐户防
病治病、调查研究。
1998年,在抗洪抢险的紧急关头,73岁的她,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坚决要求加入医疗队奔赴灾区。
她一贯忠于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党章在这位老专家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在她的
遗物里,有4个精致木盒,珍藏着她用毛笔正楷抄写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
七大通过的党章。
一幅幅长卷展开,足有百米,7万余字,字字力透纸背,饱含深情。
她
还把抄录的党章复印成册,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她所熟悉的党员干部和基层党支部。
16
年来,她先后赠送了750多套手抄本党章。
冯理达严格按照党章要求,一丝不苟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她把交纳党费看得非常神圣,从来没有迟交过一次,她经常交纳千元党费,弥留之际还特别嘱咐儿子代交1万元党费。
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20年间,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先后提出减免农
业税和农村教育附加费、重视解决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
女上学难问题等155项提案、53份书面发言。
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她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付出的心血和自觉担当的责任。
她一切献给党,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冯理达是一个月薪上万元的“月光族”老人,在她身边工作了20多年的王庆莉说:“每到月底,她都催着我去取钱,她的工资月月光,几乎都用来接济别人了。
”战士陈昌
进家里经济困难,哥哥考上大学后,她每月资助1000元。
职工李群患病交不起手术费,
她送去3000元。
医院年轻医生出国进修,她资助3万美元。
去部队给官兵讲课,她发现
电脑室有两台电脑需要维修,立即拿出2000元。
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工资和出国讲学所得共300多万元捐助给了社会和他人,去世时,工资卡里仅剩下八十五块四毛六分钱。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几十年来,她捐款捐物不吝啬,守着清贫当富有!
冯理达对生与死的辩证规律有着本质的彻悟。
进入80岁后,她肺部纤维化症状不断
加重,在日记中她却写道:“我要把花甲当花季”、“我要做一个80岁的人民的好姑娘”。
她奉献着,快乐着,幸福着。
她是带着满足的微笑与生命告别的。
“生我者是母亲,育我者是党”,送别冯理达的这些日子里,我们的心灵时时都被深
深地感动和震撼着。
通过对她生命特色的追思,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她生前常说的“我是
党的女儿”所蕴含的全部意义,那就是:一心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于党、一切献
给党。
这,就是她用毕生的奋斗谱写的一曲共产党员的信仰凯歌。
人当有高远的理想,壮志凌云、气冲霄汉,正如诸葛亮以"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
为座右铭一样,人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
在人们看来,壮志凌云和淡泊名利似乎自相矛盾。
著名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讲的都是淡泊名利、归隐山林、淡化
理想的名篇。
但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而且还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将低调做人、高调
做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我们要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
个人的名利得失
比之于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微不足道的。
古代先贤尚且可以有"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现代人更应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
退回来。
"
1999年,马祖光得知学校把为自己申报院士的材料寄出后,就十万火急地给中科院发出这样一封信。
他的理由是很多比他优秀的学者还没有成为院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
话发自内心。
2001年,新的院士评审规则要求申报材料必须由申请者本人签字,马祖光却拒绝签字。
申报期限最后一天,原校党委书记只好以校党委名义到他家做工作。
"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
我一生只求无愧
于党就行了。
"马祖光还是不同意签字。
"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作出的决定。
你是一名党员,
应该服从校党委安排。
"李生接着他的话题聊起了学校的党建工作,这激起了马祖光对入
党以来的美好回忆:"我这一辈子都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李生赶紧接过话头,"那你再
听从一次吧!"
"迂回战术"奏效了。
马祖光勉强签了字,半天不吭气。
申报后,马祖光当选为中科院
院士,他说:"第一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是国内同行的厚爱。
"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中科院审阅马祖光的院士推荐材料时,产生了疑问:作为光学领
域知名专家,马祖光的贡献有目共睹,可许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在最后,为什么?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孝勇说:他为别人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花了大
量心血。
他依据每个人的特点,把争取来的很多课题分出去,让别人当课题组长。
马老师
没有半点私心。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月珠说:马老师从德国回来后,把自己在国外
做的许多实验数据交给我测试。
测试后完成的论文他改了三四遍,我便把他的名字署在前面,他一口回绝,最后他的名字还是排在最后。
几乎每一篇论文的署名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别人把马祖光排在第一位,他立即把自己
的名字勾到最后,改过来勾过去,总要反复多次。
2001年马祖光评上院士后,学院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并要装修。
马祖光急了:"要
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
"最后不但没进去,他还把办公室改成了实验室。
马祖光
和六名同事们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大伙说太挤,他却说:"挤点好,热闹!"
克己奉公,淡泊名利。
正如马祖光所说:"事业重要,我的名不算什么!"
正确对待名利,一个人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力量和作
用是有限的。
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
家和人们。
宋朝的杨家将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
杨业在面对外敌辽人入侵时,曾经对杨四郎
说过一句话: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
是呀,在执著的最高理想
--保卫祖国面前,有什么比民族大义更为珍贵的呢?杨业最终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死在了李
陵墓前,给后人留下了慷慨悲壮、充满民族气节的诗句:"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
门关。
"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之所以会寂寞,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淡泊名利,因为他们高调做事却低调做人。
空虚者是没有理想、无所
期盼的;落寞者是有理想有期盼而不能实现的;苦闷彷徨者是能实现而不能把握的。
这些,
都是他们不懂人生所要经历的几大境界,也不能正确适度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造成的。
人生智慧
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
和所谓的权威。
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尊敬自己的职业。
职业
无高低贵贱之分,重在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因为,每一份工作都有他的特点,都有其艰辛的一面,也有其令人羡慕的一面。
都说:“你们教师工资高,假期又多……”教师说:“其实你只看到了我们这职业的
其中一面,还有……”存在这样的差异,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惯性思维的引领作用下,这山
看到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不如意的,应该怎样怎样才怎样。
可以这样假想,
把多数人心中的好职业的优点集中起来就是:高薪,高福利,低门槛,低付出。
这是否可
以换个词说,叫不劳而获。
这是人的劣根性,正因为这样的劣根性,再加上经济时代的物
欲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什么是光辉,就是期望教师的职业抄手要同伟岸的人格相匹配,要用阳光般的博爱
照亮学生的心灵,让其茁壮成长。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以奉献为主,奉献智慧和奉献博爱。
这种博爱,更需要教师精神的坚强和胸襟的博大,只有不计个人得失,放眼祖国的未来,
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如同阳光般温暖学生的心灵。
爱岗敬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不是花时间就可以做好的。
而是要用智慧的阳光照入
学生的心灵,用博爱的雨露滋润祖国的栋梁茁壮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