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课导学案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参考答案
探究1: (1)这种现彖说明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数量大,储蓄率高,对此,我们应一分为二的辨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连年迅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居民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同时,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进入消费积累阶段,消费心理已趋向成熟, 消费水平提高;储蓄存款不断增长也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也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行一再降息,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居民社会安全感低,求稳怕险,以防万一,因此国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反映我国居民的投资形式单一,缺乏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国家应采取相应政策,鼓励居民多渠道投资, 如购买股票、债券、保险等;③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形式单一,消费观念传统,不利于国家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2)①储蓄存款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从目前的情况看,也是家庭理财的主要手段。
人们参加储蓄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有的是为了购房、买车,有的是为了养老,还有的是为了资金安全。
②公民的适量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①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意味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
同时,居民储蓄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使再生产顺利进行。
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则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企业生产的扩大造成不良影响,这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必然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③认为“居民储蓄存款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探究2:(1)利息和利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区别: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而利息率是一定期限内利息和本金的比率,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拟定的,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3)联系: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情况下,利息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探究3: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投资特点的对比:
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
活期储蓄强低好
定期储蓄差较高好
课堂有效训练:1—5:ACCAA 6.D
7、(1)材料二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拒绝给李先生贷款,是材料一所说的控制贷款风险的体现。
(2)①从贷款对彖看,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前者是发放给工商业者的贷款;后者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②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如果不开展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3)材料二蕴涵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它不会把钱轻易借给任何一个人,每一家银行都会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课后拓展学案】1—5: ABCAC 6—10: ADCDC
11、(1)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会降低存款储蓄的收益,当存款利率下调时,居民可能的选择是将投资于储蓄存款方面的资金转移到投资股票、债券等其他投资方式。
(2)①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必须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教育、卫生、住房等问题;③应进一步釆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中的作用。
12.第二届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至今占据我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半壁河山,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政府要把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1)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5分)
(2)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性质会改变吗?(5分)
12.⑴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①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②银行能够学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③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5分)(2)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或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学握在谁的手中。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利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降低其不良资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银行利益,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
所以,股份制不会使我国商业银行性质发生改变。
(5分)
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参考答案
【当堂达标】ACBBA
6、(1)这观点不科学。
(2)银行发行多国债本身是错误的,因为国债不是由银行发行的,而是由财政部发行的,发行国债也不一定彩响银行存款利息。
如果居民购买国债动用银行存款,则银行存款利息减少。
如果不用银行存款,则利息不一定会减少。
国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搞活经济,增加资金周转。
这一点是有道理的。
【课后练习】BBBCA BC
&将1万元用于定期储蓄,买空卖1万元国库券,为爷爷和小陈各买人身保险5000元。
依据:小陈家父母都下岗,再就业工作不是很稳定,购买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因此不宜购买股票。
国库券与股票相比,安全性最好,风险最小,收益也较储蓄高一些,可考虑购买一部分;小陈正在上高中,将来上大学需要资金,存一-部分定期储蓄可满足以后上学的需要。
爷爷上了年纪,从身体健康角度考虑,购买人身保险比较合适;小陈购买人身保险可以阶段性地领取保险公司的红利,有利于小陈的健康成长。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1:(1)小吴的爸爸在公有制即国有经济范围内工作,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妈妈在非公有制屮的外资企业做财务
工作,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姑姑在公冇制即集体经济范围内工作,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二叔开个体杂货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的收入屈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管理要素分配。
(2)①我国hl前收入分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我国个人收入形式的多样化。
②我国现阶段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有英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n 次,生产资
料所冇制决定分配方式。
这是由我国以公冇制为主体,多种所冇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冇制结构决定的;再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冇巨大的促进作用。
探究2:(1)财产性收入屈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2)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索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巫,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巫。
③这冇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耍求,特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课堂有效训练1—5: CDACD 6—10: CBCDD
11、(1)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分)
(2)国冇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股息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3分)
(3)我国现阶段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冇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再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6分)
【课后拓展学案】1—5: ADDBD 6—10: ABACD
11. (1)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
因为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目前的公冇制经济,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产品也没冇极大丰富, 这一现状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公冇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按劳分配比平均分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忖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秽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只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补充知识:1、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关系如何?
1、二者既有联系乂有区别。
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如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私营企业屮工人的工资收入是劳动收入,也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而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收入是劳动收入,共中既冇按劳分配收入,也冇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因为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属于集体所冇,部分生产资料属于农民个人所冇。
股份合作制条件下职工既是投资者又是劳动者,其作为劳动者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作为投资者的收入则屈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相同吗?
不同。
(1)分配前提、主体不同。
按劳分配的前捉是生产资料公冇制。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前提是个体私冇制。
就主体而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公冇制范围内的职工;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主体是个体劳动者。
(2)分配尺度不同。
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则是除上缴税收外都归劳动者所有。
(3)二者的地位不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H前分配制度屮的主体。
后者则是其他分配方式中的一种。
3、科技人员的分配形式一定是按技术要素分配吗?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
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得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丿国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共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口办实体,口办公司,其科硏成果或技术专利归口己所冇,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
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5、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利谐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冇财产性收入”?
5. (1)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索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冇利于使公尺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误区警示】
1、按劳分配不能理解为等量劳动一定会取得等量报酬。
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动分配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在不同公冇制企业的职工,付等量劳动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报酬。
这也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根本原因。
2、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指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指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即在公有制范圉内实行的按劳分配,它主要包括在公有制企业屮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及农村集体经济分配。
3、目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不仅指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是主要形式,还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分配等方式。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1:(1)答案可参考课木第60页最后两段。
(2)①观点一把公平与平均绝对等同起來,是极其错误的。
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干多干少一个样,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②观点二冇其合理性,但认为公平不在于差别的大小也是不科学的,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背离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也就背离了社会公平。
探究2:(1)该公司职工工资远低于企业利润的増长,职工收入比重偏低,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进而阻碍效率的提高
和生产的发展,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2)该公司应提高工人收入在企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
探究3: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耍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课堂有效训练1—4: DDDD
第一框国家财政参考答案
【课內探究学案】
探究1:(1)地铁不可能仅仅依猱个人出资修建,因为地铁建设的投入大,成本回收的周期长,个人财力难以承受。
(2) 地铁耗资巨大,需要由国家来办。
因为国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一部分社会财富,国家的这种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通过财政,实现国家职能。
(3) 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建立法律基础,保护经济的稳定,投资建设基本的社会服务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等。
探究2:(1)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尺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尺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尺生活的物质保障。
国家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人副増加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的支出,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探究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尺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后,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了300亿元国债, 刺激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
(2)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抑制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007年中央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就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促进国尺经济的平稳运行。
★课堂有效训练1—5: CADDC 6—7: BC
8、(1)这一事例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2)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②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釆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课后拓展学案】1—5: ACABD 6—8: DAA
9.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供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和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是为了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耍大最资金投入,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冇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受需求不足制约,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知识拓展】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关系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來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是在经济増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采用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増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來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是在经济过热、经济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采取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3)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形式,都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2、在财政预算中,收大于支比支大于收要好。
(1)在国家预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生活中,收支完全相等几乎不存在,因此,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若支出大于收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2)题中认为收大于支比支大于收耍好,从维持财政平衡,避免财政赤字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如果收大于支,财政
节余太多,说明财政资金没冇得到充分冇效地运用,这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3、冇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1)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2)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过多,会宜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4)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有人认为,财政赤字是有害的,不利于经济发展。
请谈谈你的看法。
(1)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有害还是无害。
(2)一定经济范围内的财政赤字能够增加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耍靠借债來维持, 财政赤字规模过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來影响供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②内容不同。
凡冇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丁•财政政策。
而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 如利率的调幣则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形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巫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冇利,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木身可以吸收一批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财政政策不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国家能不能长期利用增发国债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
(1)不能。
国家实行扩张性还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悄况而定。
増发国债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影响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來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Z,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來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7、辨析:国家的收人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的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