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临床分析
王晓云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总结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50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术后随访7~12月,治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4.0%。
且患者治疗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
结论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创伤小、疗效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听力。
【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3页(P294-296)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术;中耳炎;疗效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贵州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2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耳内镜鼓膜置管术以其视野清晰、手术精确、创伤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1]。
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患者5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83耳)均为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2次以上鼓膜穿刺抽液未愈,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68岁,平均(3
2.5±4.5)岁,病程3个月~2年。
单耳发病17例,双耳发病33例。
术前耳内镜检查:鼓膜呈淡黄或琥珀色,鼓膜内陷,可有液平面或气泡,活动受限,光锥变短或消失。
鼻内镜检查:鼻息肉6例,腺样体肥大17例,下鼻甲后端肥大13例。
该组患者均进行纯音测听,传导性聋67耳,混合性聋16耳。
声阻抗测试发现,鼓室声顺图A型2耳,As6耳,Ad型3耳,B型58耳,C型14耳。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75%乙醇消毒耳周、耳廓及外耳道皮肤,儿童采用全麻,成人采用局部麻醉,对后鼻孔息肉、腺样体肥大等者摘除息肉、刮除腺样体以解除病因。
经外耳道导入
2.7mm0°硬管耳内镜,在监视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仔细观察鼓膜及中耳腔积液情况,沿外耳道进镜窥及鼓膜,手术采取放射性或是弧线型的方式切开,所有患者都是切开2.0~4.0mm的位置,在切开过程中对于听骨链等中耳结构要特别小心,这些中耳中的软组织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而且要注意鼓室黏膜的位置,不能有丝毫的损伤[2],同时还要充分对鼓室内的积液进行吸收,在积液粘稠的地方可以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溶液通过注入仪混合冲洗,减轻中耳及咽鼓管粘连水肿,然后用中耳置管专用手术器械将通气管准确放入切口内。
通过仪器可以观察中耳通气管是否精确地卡在鼓膜切口的边缘上,如果不很精确,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保证置管的正确和管腔的通畅很重要,注药温度约为37℃。
术后要进行外耳道的消毒,防止一些外源性的感染,消毒棉球要放置在外耳道一段时间。
常规应用抗生素,予鼻黏膜收缩剂滴鼻1周。
术后1~2周用耳内镜观察管位是否适当,通气管有无脱管、堵管,外耳道内是否有分泌物[2]。
半年后如通气管尚未自行脱落,耳内镜检查未发现中耳渗液,鼓膜外观正常,鼻内镜检查鼻咽部的情况恢复较好者,可在耳内镜下拔除通气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耳鸣、听力下降、耳闭塞感等症状消失,语频听力恢
复到发病前水平,鼓膜正常,气导平均听阈15 dB,气骨导差<10dB,声导抗图
恢复至“A”型;②有效:耳鸣、听力下降、耳闭塞感等症状明显好转,语频听力提高10~15 dB,但未达正常,声导抗图为“C”转“A”型或“B”转“C”型;
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用 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
计量资料均采用(± )表示,用
检验,以<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鼓膜切开置管手术,外耳道及鼓膜反应轻微,无外耳道、鼓膜血肿、感音神经性耳聋、鼓岬损伤。
随访7~12个月,患者均自觉听力明显
提高。
治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4.0%。
且患者治疗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05。
见表1。
表1 50例患者治疗前后气导听阈、气骨导差比较(dBHL)注:﹡治疗前后相比<0.05时间气导听阈气骨导差治疗前46.5±11.5 27.5±10.5治疗后20.8±6.4﹡
7.5±2.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比较常见的耳鼻喉疾病,常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或免疫反应引起,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发病基础,也是最常见的病因[3]。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应积极及时治疗,以避免听力障
碍及语言发育不良。
目前常用的显微镜法就是对鼓膜进行切开,然后置管,这个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带来了较大的手术进步,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观察到镜轴线正前方的结构,所以尽管视角良好,手术较为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还是会给手术带来一定的不便。
近年来,内镜监视系统下的微创手术逐步得到开展,其能越过外耳道狭
窄及弯曲部位,直达鼓膜前方,并能从不同的特殊视角观察隐蔽部位的病变,具有视野清晰,手术精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传统术式的时间及并发症等优点。
目前所使用的耳显微镜在耳科手术中有着很大的用途,随着耳内镜在耳科手术的推广应用,耳科内镜的诸多优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
本研究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鼓
膜切开置管手术,术后随访7~12个月,治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
94.0%。
且患者治疗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05。
这表明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疗效较好,具有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安全、实用性强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亿庆,区永康,陈穗俊,等.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4):239.240.
[2] 贺广湘,刘火旺,陈玉,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4):362-364.
[3] 李良波.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4):30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