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1-2020年
第43期(总第243期)
摘 要:小初教学衔接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够在学生的认知层面将知识充分连接起来,提高知识理解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更加顺利,也进一步展现小学教育夯实基础的作用。
科学课是绝大多数小学生所喜欢的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欲,而科学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科学。
但在步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给学生的兴趣也带来影响,而小学科学与物理学科的有效衔接则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图分类号:G623.6;G633.7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3-0081-02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很多都涉及物理学知识,教
学目标也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因此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小学时期的科学课内容具有较强的联系性。
小学科学课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所以做好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也是让学生顺利步入初中物理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课堂教学联系在
一起,让学生的科学兴趣得以延续,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
从学科的性质来分析,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物理教学
具有联系性和相似性,也可以说初中物理教学便是小学科学的延伸,也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编排。
小学科学教材便是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部分,当学生具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基础后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从教学理念来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课具有连续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科学、了解生活。
同时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物理在声、光、热等方面的知识点都具有共通性,在教材排版和内容上就能明显看出。
教材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将学科知识根据既定的体系和顺序组成的一种教学体系。
同时,教材不单单是授课工具和学习工具,也是对学科教学的评价依据,所以,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小
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两个阶段的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将
两个阶段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加强知识教育的连贯性[1]。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策略1.课程教学标准的衔接
初中物理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理念上也具有
一定联系,核心教学理念也较为一致,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发展科学能力等,其中科学素养便是社会及经济生活所需要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知识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科学课较为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以体验为主,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科
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和作用等,而初中物理教学则
关注学科本质以及科学态度等,充分理解物理科学、技术的联系,提倡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理想的学习目标,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深入探索为主的科学学习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也获得了广泛应用,不管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极具实效性的学习方法,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探索能力。
学生探索科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有趣的学习体验,对于小学及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小学科学及初中物理的衔接也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共同点来
看,小学科学知识点较为笼统简单,而初中物理则相对更加严谨,也是一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过程,由浅显到系统化的过渡。
如苏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无处不在的力》一单元和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力》一单元便具有明显的共通性,具体来说,小学科学中的《运动的快慢》《小车的运动》和初中物理《摩擦力》具有一定联系,摩擦力的概念便是物体在平面运动下两个物体接触面会存在摩擦,所以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
在初中物理教材内容上,显得更加严谨,如“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进行‘相对’运动”,出现了“相对”一词,虽然不仔细看很难注意到,但这也直接凸显了初中物理在内容上比小学科学更加严谨,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也提高了。
多数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便已经接触过物理类的实验,因此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再次接触到并不觉得十分陌生,反而可能会产生熟悉感。
在这一条件下,教
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学科和学习阶段内容上的共通性,也要利用共通性让学生了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更
加严谨和科学[2]。
在小学科学《光与色彩》这一单元中,其章节知识浅论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黄琰琰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江苏 南通 226200)
文献标识码:A
-082-2020年第43期(
总第243期)有《光的行进》《照镜子》《研究透镜》与初中物理的
联系则更加明显,分别对应《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
(《光的反射》)《透镜》章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可以充分将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学科
学课所学的知识点,讨论以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影子是
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近视眼戴上眼镜就能看得清了等。
让学生根据小学科学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也
可以作为一个激趣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将学生
的思维引导到物理学习中,带领学生探索和解决上述问
题,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高效地学习,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
3.知识广度的对比与衔接
小学科学的知识点较多,和物理有关的也非常
多,如《声音》《光》《运动和力》《浮和沉》等,还
有部分和初中物理有关的内容散落在其中,如“空气有
重量吗?”等问题。
小学科学知识广度较大,并且多数
也都对应了初中物理的多个重要主题。
科学教材中关于
上述几项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能作为学生学习初中物
理的良好基础,但也有部分内容只在小学科学课中出现
过,初中物理并未涉及,比如材料的韧性和抵抗弯曲等,但
这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反观初中物理,也有
很多知识点在小学科学中是没有的,如压强、电热、欧
姆定律、机械能等,这一差异性进一步体现出了初中物
理的严谨性和知识涉及方向,两种教材间的关系呈螺旋
上升状[3]。
4.表现方式的衔接
小学科学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初中物理不
同,因此不会单纯地根据知识点来构造章节,同时照顾
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常用一些口语化的方式将科学现象
表现出来,如“磁铁的磁力大小会出现变化吗?”,尽
量将表达方式贴合学生的生活,以小学生的口吻表现出
来,更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特点。
相比之下,初
中物理学科教材便更加专业化和抽象化,口语化内容更
少,专业术语更多,如液体汽化、压强、重力、压力等。
但两种教材都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图片的插入比
单纯的文字更加有趣,也能缓解学生长时间阅读及理解
知识的疲倦感。
小学科学在《声音》一单元利用大量的
图片来表述,而初中物理虽然也运用了很多图片,但数
量不如小学科学这般多,并且尽量避开了图片一致的现
象,让学生感到熟悉,但也有所不同,避免学生浏览重
复图片而产生疲劳感。
而在教学衔接上,教师可以以物
理教材中的图片为切入点,让学生联想到小学科学中关
于声音的图片,寻找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激发
学生的兴趣。
5.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识和科学兴趣,也涉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科学
探究,积累科学经验等。
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
学虽然需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但也要做到教学
的“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
征、发展需求等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此小
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索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入并不
深,这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小学科学知
识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
一定要求,这也是限制学生无法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的主要因素,多数都只能点到为止,再深也无法继续下
去,并不具备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教学
方法上,多数教师在探究教学中也担心学生的学习效果
与效率,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探索的
机会,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岸边”行走。
而初中物
理教学则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理想的学习状态,积极探索、
勤于分析的学生,所有教师都会喜欢和支持,并为学生
的探索、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和机会,全面推进学生
实践能力的提高。
可见,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由于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的不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有
所不同,但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些良好特质,如观察能
力、表述能力等若是能衔接到初中物理学习中将会为学
生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并且学习方法和态度也要进行
转变,才能在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的基础上平稳过
渡,调整好学习状态[4]。
结 语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不论是在教材内容、教学标准、
知识广度还是学习与教学方法上都能够实现有机衔接,相
比之下,小学科学较为强调趣味性,理解难度很低,而
初中物理则强调严谨性与科学性,理解难度较大,因此
教师需要灵活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联系的方式将科学兴
趣牵引到初中物理学习中,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发
挥自身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找到学习小学科学时的
知识记忆与学习状态,更有利于二者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晓芬.巧架桥梁,做好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
[J].基础教育论坛,2015(Z2):114.
[2]王文辉.浅析新课标下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的有效教
学衔接[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6(1):52-53.
[3]成 蓉.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及比较[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7).
[4]陆文胜.谈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0):91-92.
作者简介:黄琰琰(1981— ),女,江苏启东人,中
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中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