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三、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5-17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
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

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

”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

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16.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6分)
17.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 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 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

”差拨道:“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

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yA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

”林冲道:“多谢指谢。

”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

”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

”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

”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

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左右! 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於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

”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

”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

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气力的勺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

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军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役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役责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给管营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5.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7.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一句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
理。

四、文言文阅读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

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

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

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

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宪宗褒美。

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

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

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

会卒,年五十八。

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新唐书•循吏列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则可使者惟两京耳使者:出使的人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赢利:获得的利润
D.吏岂自费邪自费:自己耗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受材瓦于官B.及其所之既倦
当其欣于所遇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D.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或因寄所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

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

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

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

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

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

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

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B语序不当,“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改为“无数次临场竞技”。

C“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杂糅,删云“围绕”。

D句式杂糅,要么用“将……夷为平地”,要么用“由……建成”。

本句还有用词不当的毛病“深坑”不能“夷为平地”,“夷为平地”指将地面建筑或高起部分铲平。

2.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答出“补充”“解说”“强调”等字样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正确得3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
—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家世事失望的情怀。

(托物言志及解说正确得4分,“情怀”得2分)
【解析】
【答案】15.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
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

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6.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

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

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7.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

③对年
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析】15.无
16.无
17.无

4.B C
5.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6.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

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7.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

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

②沉着冷静。

③隐忍顺从。

④顾及颜面。

【解析】
4.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A 项是对小说内容的简要概括。

“林冲见差拨”这一节选部分,正是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文中对相关要素的交待也很清楚;作者在对这一段情节的描写中,正是将笔墨集中在林冲与差拨见面的具体描写上,这一描写,细致人微,绘声绘色。

所以,A项的概括是正确的。

B项“被高太尉陷害”的信息来自第四段,“得到了‘一般罪人’的同情和关照”的信息来自
第一段,“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的信息来自第二段,这一选项将这几个信息点以因果关系连缀起来,显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般罪人”向林冲介绍牢营情况,并不能表现出其对林冲的同情和关照,作者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

而“遭到差拔的辱骂和恐吓”是因为林冲没有及时送上银两,这些与林冲遭高太尉陷害都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所以,B项的分析是错误的。

C项是对小说第二段相关情节的分析。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作者在第一段就已作了巧妙的铺垫,而从后文看,差拨的贪婪本性更是表露无遗。

所以,该项将林冲只是唱喏和没有及早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当作差拨破口大骂的原因,显然是错误的。

D项是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作简要分析和概括。

文中通过“一般罪人”对管营、差拨“诈人钱物”的介绍,通过差拨对林冲前后不同态度的刻画,通过对管营、差拨相互勾结的描写,通过对管营与牌头在厅前的一唱一和的描写,真实地表现出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事实,也形象地表现出牢营的黑暗现实。

所以,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E项也是对小说主题层面的简要分析。

“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是借林冲之口说出,真实地表达出身陷困境的林冲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借这一句话更是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所以,E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因此,本题的选项应为B、C。


5.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

能力层级为C级。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按“诈人钱物”的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

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

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

当然,这—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起有积极的作用。

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6.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D 级。

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

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

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

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

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

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

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 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身碎骨。

”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

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

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实在的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

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

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

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


8.
1.B
2.B
3.D
4.C
5.(1)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
(2)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

(3)这些官吏都叩头谢罪,到了期限没有一个敢违约的。

【解析】
1、使者:管辖的地区
2、A从,对,介词;B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助词;C于是,便,表承接连词,依,顺着;D那么,表假设,却表转折,连词
3、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是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4、“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责令限期归还”的都是“权吏”而不是“主仓吏”
5、(2)“籍”活用,“尽”的解释和判断句式答1分
(3)“谢”及“违”都必须准确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

新罗国的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

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

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

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

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

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

朝廷以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

刘辟叛,议政的官员住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轻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现在不讨儆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

”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

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

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容易突然爆毁。

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

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