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8篇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1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

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

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

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

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

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
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

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

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

”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

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

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

《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

“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

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

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

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2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

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

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

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

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
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3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

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

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

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

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

其大意是这样的。

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

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

婢女还要解释。

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

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

”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

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

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

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

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

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

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

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

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

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

她毅然为自己申辩。

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

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

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

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

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

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

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

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
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

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

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

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

”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

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

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

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

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

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

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

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

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

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

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文帝十分惭愧。

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

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

读到这
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4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

《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

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

庾公说:" 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

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

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
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

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

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

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

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

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5
诚信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勇于说真话,那么你纯净的心灵将得到升华,反之,你的良知便会向黑暗的地狱靠进一步。

在《世说新语》中,一篇篇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诚信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行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来,太丘便离开了,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和友人的一番对话,让友人感到无比的惭愧,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离去一点也不姑息,这父子二人身上提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质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诚信,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正因为诚信是一
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

像陈太丘的友人,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有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诸葛亮解字
诸葛亮在吴国时,一次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诸葛亮回答:“在家里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诚,交友思的是诚实,如此而已”不管是侍奉君主,还是交友的路上,都找不了诚信,诚信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桥梁,是我们彼此的信任。

王朗渡船
华韵和王朗一起撑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韵很为难,王朗还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韵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脱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王朗开始乐于助人,但在危难时,却言而无信,背信弃义,而华韵当初就谨慎地抉择是否帮助别人,一旦决定帮助,就要坚守诺言,不离不弃,在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为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诚信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关键一步,我们必定成功,我们注定辉煌。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6
很惭愧,《世说新语》这本书现在才看完,由于时间关系,我一天只翻阅几页,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换书看)。

最终还是凭着自己那股倔犟劲儿坚持把它阅览完毕,而且越看到后面越是意犹未尽呢!书中的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都有若干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主要记述当时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述说出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两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不仅反复看了几遍,还打上记号便于再次阅读。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说了很多日常琐事,子敬只是寒暄几句。

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哪个更好?”谢安说:“小的最好。

”客人问道:“凭什么知道他最好?”谢安说:“贤德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由此推断而知。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特别跟人初次见面时,说得越多,越能让人看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机会。

话少才会定下来,定才会静,静才会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语别人才喜欢听。

《弟子规》里“话说多、不如少”,《增广贤文》里“贵人语迟贫子话多”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另外一个故事陶侃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家境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范逵被举荐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

当时陶侃家家徒四壁,而范逵的马匹和随从很多。

陶侃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招待。

”母亲头发长,于是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卖掉换成几斛米;屋内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席铡碎了做草料喂马。

最终摆上了精致的饭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

范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

最后范逵到了洛阳盛赞陶侃,于是陶侃名声大噪,后来被推荐为孝廉。

这个故事名字叫“截发延宾”,虽以前在学堂给孩子们讲过,这次阅读又被打动。

陶侃有一位贤惠善良的母亲,对陶侃的教育影响深远。

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

杨晫对陶侃的评价是“坚固贞正,足以干事”。

这个点评很准确,因为当时清谈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谈玄远的名士。

而陶侃是个寒族,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做实事。

随后而来的天下大乱,终于让名士们靠边站,让他这个实干家扬名天下。

“实干家扬名天下”七个大字让我为之动容,我身边的老师们在智博老师的带领下不就是这样吗?少说话,就是一个字“干”。

学堂老师们和孩子们所具备的素质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来的,而是来自《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说新语》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且每个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大家可以多阅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为人
处世的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共鸣的声音,比如“实干家扬名天下”激发了我的斗志......
世说新语高二优秀读后感篇7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由洒脱,他们的生活率性纯真,永远都不会屈服眼前的苟且和困难,而是更加重视着诗和远方。

地平线上升起的一轮初阳,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挂着的一弯明月,则和那烈酒烧断了多少诗人思念的愁肠。

指点江山的铁面帝王,更有着无限的志向,身在红砖金瓦的宫殿之中,而心在决胜千里的战场之上。

中国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国人更是善于表达情感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

那些金戈铁马和战火硝烟都早已经化为空气,那些皇宫城阙和传奇帝王也早已成为历史。

而古人们留下的精神宝藏却是永远存在的。

它带给后人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这种埋在中国人的灵魂中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亘古不变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诗词歌赋是最经典的,《世说新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其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影响我们一生的道理。

文言文是精炼的,是像中国人一样将所有的精华都锁进了自己的内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点一点向深挖掘,找到最深处的真谛。

中国文化的精髓,仿佛就是在大雾中找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虽然会遇到无限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当你拨开层层浓雾,看到绽放的花时,内心的喜悦,和这一路来的发现,将是你最最宝贵的财富。

读书,读古人写下的一串串美丽文字,仿佛就是在端详中国的文化瑰宝,仿佛就是在读五千年来的中国。

中国古人所向往和倡导的“大同世界”,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以下面得一个故事足以概括: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先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完美含义:子路,春秋末代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子路翻山越岭到亲戚家借了一点米,满足了父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