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里强调的是()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4.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5.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7.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8.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

这说明明朝()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9.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10.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12.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
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二、综合题
1.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
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
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
“不变”的具体表现。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
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里强调的是()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答案】B
【解析】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赞扬西周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
而统治长久,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商纣王失国和周武王得国的原因,排除A;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不利于
巩固统治,排除C;材料不是突出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的作用:①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

③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消极的有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

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
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官学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它以世袭制为基本特征,而材料中赵襄子的行为是表明权力来自世袭之外的途径兴起,所以选B;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井田瓦解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
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说明从这个层面来看,受封者需要中央进行管理,而“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说明受封者不同于官吏在于享有世袭统治权,如此则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

可见C符合题意。

这里“封建”指分封制而非封建社会,排除AD;材料是论述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排除B。

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2)消极影响:诸侯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

4.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
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答案】C
【解析】
唐德刚是从典型政治制度来划分中国古代历史的。

“封建”是指分封制,因为三代时期以分封制管理地方;而“帝制”
时期指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而“ 民治”时期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君主专制政体。

在封建时代,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不是皇权和神权相结合,排除B;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是维护封建君主体制,排除D。

在“封建”时代,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从而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名师点睛】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
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

A项与此相悖,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
未体现,可排除。

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为了加强君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众设宰相。

②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初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如:设枢密院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
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
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答案】 D
【解析】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排除B;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
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排除A。

兵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具体执行部门,排除C。

材料中封
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

7.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
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 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项错误;“如是积渐到
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
科举制的基本评价
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尤其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的手段。

8.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
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

这说明明朝()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实质是说明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故选A;封建士大夫的劝谏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体现的是君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B;臣子劝谏皇帝一定
程度上在削弱君主权威,与纲常不符,排除C;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封建士大夫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不可能改变皇权至上,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的加强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与臣子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9.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答案】B
【解析】
从其所列的劳动工具的简单性和劳动力的简单性,再分析凭这样简单的条件,其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我
们可以判断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答案为B。

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具有脆弱性,排除A;小农经济“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C表述不当,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条件简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10.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工场工人占10%,可见,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选A;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C表述由材料反映不出,排除;我
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从鸦片战争起,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11.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答案】D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服役主体资格的变化,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
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的信息,排除C;材料“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和“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可知
做法是要保证农时,从而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条件简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12.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
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答案】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有押租制的州的数量增多说明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的信息,排除C;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人地矛盾突出,成加大趋势,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
二、综合题
1.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
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
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

【答案】(1) 表现:
“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
工业的发展。

(2)发展:这一时期欧洲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日益成为欧洲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

论证:
经济上,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文化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在吸收多种地方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逐步形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
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
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由材料“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封建剥削方
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

”,可以答为: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第一小问,明清时期,
在文化领域,西方国家欧洲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工业革命推动开展,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领域,可以从文学艺术和思想等方面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