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从容说课
时传祥的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非常陌生,而本文正是写于时传祥的名字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
1995年,作者写作此文时,在中学生、大学生中间问起时传祥,他们已经“双眼茫然”了。
因此在教授本文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时传祥的生平事迹,了解时传祥所处的时代。
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学习本文如何将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精神的意义。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介绍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了解时传祥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朴实而具有震撼力的语言,了解本文将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探讨作者寻访时传祥的真正用意和现代人的价值观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时传祥精神的现实意义。
2.本文语言平实,但能给人深深的震撼。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以及其中蕴涵的思想锋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有艺术感染力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学习本文如何将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3.合作学习,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的意义所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刘少奇接见劳模的影像资料】
师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
一个人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一个人的精神也慢慢被人淡忘。
时传祥,一个遥远而亲切、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让我们也循着那渐被淡忘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的足迹。
(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时传祥的出现是与一个时代相连的。
那是一个全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中装着祖国,集体主义的思想造就了一大批像时传祥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人,也推进了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尽职尽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和友爱的。
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掏粪工人,都与一个抽象然而又令人兴奋的“人民”站在一起。
那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请大家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师大家经过深思熟虑,一定想一吐为快。
谁愿意做第一个勇士?
生失去了才要寻找。
我们这个时代缺乏像时传祥这样的人。
师(抓住话头)我们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时传祥又是什么样的人?
生经济发展了,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生物欲横流,世风日下,许多人眼里只有“钱”。
生许多人已经忘了时传祥为何许人。
生时传祥不求财,他对工作尽职尽责,一心只是给予,讲奉献。
生时传祥不以他的工作为耻,课文63页第1行他回顾刘少奇对他讲的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师很好。
正如文中所说的,“这世界,变化真大!”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许多始料不及的现象也出现了,一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在解构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渐渐坠入低谷,人们普遍对宏大事业失去兴趣,而愈关注个人生活。
但是社会在变,不变的应该是什么?
生正直、敬业!
生诚信、认真!
师可见,寻找时传祥,实质是寻找——
生时传祥精神!
师大家能在文中找出表明主旨的句子吗?
生文章最后一句:“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师非常正确!本文的最后一句话正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
时传祥不仅仅是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更以他踏实的作风赢得了老人们的怀念。
如今我们要尊重他的劳动,但他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工作中的那股劲头,更是我们应该寻回的“精神高原”。
品味语言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
请找出课文中包含“机锋”的话,谈谈看法,并在4人组中交流。
师又到了“奇文共欣赏”的时候了。
哪位“壮士”敢于先声夺人?
生 61页最后一句,“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与时传祥同辈的人都非常怀念时传祥,以他为荣。
但是一讲到现实,老人们都愤愤然。
“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师分析得不错,老人们的愤愤然,不仅是对掏粪工的歧视,也是对从事环卫工作、从事所谓下贱工作的歧视。
请同学们再接再厉。
生 64页第五部分,写到采访时传祥的老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人激动中的黯然并不是因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为大家忘记了时传祥,那一句“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的疑问,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而记者的默然,则让读者陷入沉思中。
师时传祥老伴的黯然、记者的默然,也让正直的我们默然。
请大家在默然中继续思考,继续分析。
生 63页第四部分,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统计了一些数据:“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今天,人怎么这样?!”这组确凿的数字统计让人震惊。
师(笑)可见此文的艺术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特色所在,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也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
同学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课文第二、三部分写了时传祥的故事,第四部分写了远离时传祥的时代。
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人觉得心寒,感到困惑,现在的人们到底怎么了?
生第二部分,老人口中所说的,连当时的北京副市长万里、崔月犁都跟时传祥背过粪,大家都以同时传祥一起背过粪为光荣。
可在第四部分,人们却瞧不起清洁工,就连部分环卫工人也觉得自己的工作丢人。
拓展提升
师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
非常普遍的,这种想法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你又是如何看的?
生人们看不起清洁工是因为他们觉得清洁工地位卑贱,干的活又脏又累。
似乎只有坐在办公室舒舒服服上班或者轻轻松松赚大钱才是地位高贵的人。
我觉得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在人们脑子里作怪。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清洁工也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生我觉得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个社会要正常运作,总得有人扫大街,总得有人捡破烂,总得有人做生意,总得有人当领导……正如一部机器,少了任何一个零件它就是废品。
这种差别不能作为我们歧视别人的理由。
人人生而平等嘛,大家都是人,为什么要互相作践呢?
师大家分析得很深刻,要注意到文章中时传祥对刘少奇的感激与信任,“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这实际上是文章涉及的又一个问题,何谓“看得起”,它是与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如今的社会分工依然多元化,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但作为一个人,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拥有尊严。
不能因为地位的悬殊而瞧不起他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持有这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那么我们只会生存在一个坚冰的世界中,拥有地位以及利益关系生成的情感,内心却未必快乐。
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有平等的意识。
课堂小结
作者“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传祥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精神。
这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
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由组合,走出校门,关注生活,写一份关于环卫工人生存状态的社会调查。
板书设计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偌.大(ruî)沧.桑(cāng)老茧.(jiǎn)诚挚.(zhì)
诬.蔑(wū miâ)黯.然(àn)壁垒.(lěi)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黯然·默然
都是动词,都带词尾。
“黯然”是沉默无言的样子,“默然”是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污蔑·诬蔑
都有“玷污、诋毁”的意思。
“污蔑”使用范围比较广泛,“诬蔑”侧重于捏造事实败坏人的声誉。
二、文学常识
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
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
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
三、标点符号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点拨:这段话综合运用了多种标点符号,有表示词语间停顿的顿号,有表示疑问的问号,有表达情感的感叹号,有表示语音转移和中断的省略号。
四、句子活用
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点拨:这一段文字具体描述时传祥劳动的情景,几个富有传神色彩的动词把时传祥工作的情形描述得非常细腻、生动。
学写一段话,通过动词表现一个人的活动。
问题导引
1.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提示:作者“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传祥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
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
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一种精神也在被人淡忘。
尽管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的“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在于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和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2.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想法的人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让人重新唤回时传祥的精神呢?
提示:要注意到文章中时传祥对刘少奇的感激与信任,“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这实际上是文章涉及的又一个问题,何谓“看得起”,它是与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在旧社会,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但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
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
时传祥解放前就常受到社会的白眼。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大家都是平等的,时传祥凭借他的劳动得到尊重,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掏粪不再像以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
如今,社会分工依然多元化,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但做为一个人,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拥有尊严,不能因为地位的悬殊而瞧不起他人。
如果所有的人都持有那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那么我们只会生存在一个冰冷的世界中,虽然拥有地位以及利益关系生成的情感,但内心却未必快乐。
因此我们心里一定要有平等的意识。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这种平实语言中的思想锋芒。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
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
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在创作过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例如写到采访时传祥的老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人激动中的黯然并不是因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为大家忘记了时传祥,那一句“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的疑问,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而记者的默然,则让读者陷入沉思中。
还有一处,作者写道:“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也让我们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
二、命题意图:“寻找时传祥”贯穿文章始终,作者甚至把时传祥称为“精神高原”。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并拓展开去,讨论时传祥的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作者“寻找时传祥”,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
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拓展阅读
“时传祥”告别粪桶
北京城区的最后32个旱厕已开始倒计时,20天后它们将永久关闭。
最后一任背粪班长樊宝发和他的5个伙伴,也将卸下背负十余载的粪桶,结束京城人工背粪的历史。
记者随京城最后一个背粪班的师傅们前往内务部街8号院作业。
拥挤的杂院中,仅有一条不足一人宽的小道通往后院厕所,背粪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樊宝发,背着粪桶侧身才能通过。
位于东城区的最后32个死坑旱厕,都在类似的犄角旮旯里,连不上市政管线,进不去抽粪车,只有靠人背肩扛运出来。
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长安城里,就有了专业背粪人。
解放前的北京城,就靠着人工掏厕所、背粪桶,以支撑着城市的卫生。
20世
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城市建设加快,绝大多数人工清掏的死坑旱厕被填平,水冲式公厕和机械化抽粪车解放了许多的“时传祥”。
最后的这个背粪班作业范围越缩越小。
最后一个背粪班清一色全是北京人。
他们中,有从北大荒返城的“老插”,有农转非的京郊农民,也有顶替父辈的接班人。
东城区启动“折子工程”——改造人工背掏旱厕,力争在20世纪末把最后的背粪工人解放出来。
据区环卫局业务科科长董群介绍,投资千万元的工程进展顺利,12个在原址上改造的水冲式公厕已经完工;需要拆迁、腾地新建的5个公厕正在加紧施工,剩下的死坑旱厕将全被填平。
打解放前就住在内务部街8号院的于秀芝大妈,眼瞅着胡同里的死坑一个个没了,她说:“这不算什么,咱北京新建的公厕多了,水冲的,太阳能的,还有生态公厕,环保公厕呢。
”鉴赏提示:这篇新闻报道主要从人工背粪的结束这一视角反映了北京城的变化。
阅读此文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正因为背粪已成过去,世界变化了,时传祥守职敬业的精神才不应该过时。
“时传祥”虽已告别背粪,但我们不能告别“时传祥”。
15.寻找时传祥——重返精神高原
晨诵夜吟
水龙吟①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④。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嘉祐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词集有《东坡乐府》。
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注:①水龙吟:调名。
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②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
缀,连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之作。
开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着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
由此开始,将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
上阕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
下阕就杨花议论抒情。
“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
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
晓雨过后的杨花令人心寒。
那流水中化为一池的浮萍,仔佃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关于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和辨析。
1.识记
偌(ruî)污蔑(miâ)糠(kāng)倪(ní)循(xún)
2.解释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了农田,农田变成了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诚挚:诚恳真挚。
记忆犹新: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的事物的印象还像新(才发生)的一样。
犹,尚且,还。
污蔑:诬蔑或玷污。
黯然:这里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时兴:一时流行。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二、特殊语句的理解
【例1】“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
这是在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全国群英会”时,刘少奇主席握住时传祥的手时说的话,这个镜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于是在全国上下就产生了一股“掏粪热”。
时传样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刘少奇是当时的国家主席,一个是背粪的,一个是管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职业不同,地位悬殊也很大,但是他们工作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这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反映出当时职业没有高下卑微之分,都是平等的,清洁工一样受到国家的重视。
这句话以及他们的握手无疑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信心,一种成就感,鼓舞了人们努力去工作,给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的贡献。
【例2】“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这句话是从时传祥的老伴崔秀庭老人嘴中说出的,让人感到一阵寒心。
也引起读者的深思;现在的社会这是怎么了?一切都得跟着潮流走吗?“本分地做人,实在地干活”这种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怎样做才能不过时?连做人的道理都要去“时兴”,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些不仅是老人心中的疑问,也是广大人民心中的疑惑。
“劳模”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我国授予在生产建设中工作成绩卓著或有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一种光荣称号。
“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这句话说出了老人心中的担忧,更让人感到内心的不安,写劳模的事迹没有人去看,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文章前面的一句话,说要写时传祥时,老人“挺激动”,同时也“黯然”,这两个词,也更好地说明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个社会还是有人欣赏像时传祥那样的人,但是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会有人理睬吗?”
三、体会对比在本文中起的作用
这篇课文中,作者更多的是运用对比去表现主题,通过对比就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当掏粪工的时传祥曾经被推选为劳模、人大代表、观礼团副团长等职位,受到人
们的尊敬,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接见,而现在一些环卫工人却“被打”,时传祥清洁班的人也越来越少,1978年招了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原因是“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曾经被人们所崇尚的工作,到了现在却成了一种不“体面”的工作,同样都是环卫工人,但是接受的待遇差别却是如此的大。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环卫工人现在的情况,而是用采访的事实去说明,让读者自己去对比,同时也会去思索面对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现象是进步还是倒退。
文中还有其他地方,通过前后对比都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心灵的震撼!师生可以再找出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清冽.裂.缝趔.趄劣.迹昭彰列.席参加
B.觊.觎觐.见靓.妆面面相觑.航空母舰.
C.秕.子毗.连砒.霜如丧考妣.蓬荜.生辉
D.散佚.秩.序更迭.卷帙.浩繁铜墙铁.壁
解析:A项全读“liâ”;B项分别读“jì、jìn、jìng、qù、jiàn”;C项“秕、妣”读“bǐ”,“毗”读“pí”,“砒”读“pī”,“荜”读“bì”;D项“秩、帙”读“zhì”,“佚”读“yì”,“迭”读“diã”,“铁”读“tiě”。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擎肘口头禅张皇失措一年之季在于春
B.荟萃吊书袋鞭辟入理八字没有一撇
C.慰籍阻击手虚与委蛇赶鸭子上架
D.融资执牛耳钟灵毓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解析:A项,擎—掣,季—计;B项,吊—掉,理—里;C项,籍—藉,阻—狙。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晨报连续报道的“舒凯现象”,让每一个教育者在痛心之余不能不_______: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
(2)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了整个地区,_________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
(3)我们应该先学好第一外语,__________再学习第二外语。
(4)我________不想把这件事做好,可时间实在是太紧啊!
A.反省垂询进而何曾
B.反省征询从而何尝
C.反思征询进而何尝
D.反思垂询从而何曾
解析:反思:指回过头来对过去的事件进行思考,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垂询:敬辞,表示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征询:意思是征求。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进而:表示后面比前面更进一步。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从来没有;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从来没有或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