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3. 学会使用软件工程工具和技术,如UML图、项目管理软件等;
4. 了解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工程伦理,提高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和质量。

技能目标:
1. 能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小型软件项目;
2. 掌握编程规范和调试技巧,提高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3.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4. 能够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对软件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树立良好的专业素养;
2. 理解软件工程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软件工程伦理,关注用户需求和软件质量;
4. 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提高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北邮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动
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软件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软件工程概述:介绍软件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目标,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述
2.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讲解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敏捷开发等,使学生掌握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3. 需求分析:介绍需求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如用例图、需求规格说明书等,培养学生分析用户需求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 需求分析
4. 软件设计:讲解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如UML图、设计模式等,提高学生软件设计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软件设计
5. 编码与实现:介绍编程规范、调试技巧和代码质量保障措施,使学生掌握高质量代码编写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编码与实现
6. 软件测试:讲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等,培养学生进行软件测试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软件测试
7. 软件维护:介绍软件维护的原理、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了解软件维护的重要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教材章节:第七章 软件维护
8. 软件工程管理:讲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进度控制等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教材章节:第八章 软件工程管理
9. 软件质量保证:介绍软件质量的概念、评估方法和改进措施,使学生关注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开发的规范性。

教材章节:第九章 软件质量保证
10. 软件工程伦理与法律法规:讲解软件工程伦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教材章节:第十章 软件工程伦理与法律法规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软件工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适用内容:软件工程概述、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应
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内容: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管理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适用内容:软件工程伦理、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具有争议性和探讨性的问题。

4. 实验法: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实践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适用内容:UML图绘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等实践环节。

5. 任务驱动法: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多个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软件工程知识。

适用内容: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

6.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适用内容:软件工程管理、软件项目实践等。

7. 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软件工程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适用内容: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工程管理、软件测试等。

8. 课后自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适用内容:扩展知识、前沿技术等。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旨在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

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答疑等环节。

此部分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 课堂出勤:评估学生按时参加课堂的情况。

-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互动情况。

-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

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小组作业:评估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协作和贡献。

3. 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4.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20%。

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形式可以为闭卷或开卷。

5.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20%。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形式为闭卷。

6. 附加分:对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如参加相关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附加分。

教学评估注意事项:
1. 评估标准要明确、具体,使学生清楚了解各项评估要求。

2. 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估结果应定期公布,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绩。

4. 鼓励学生参与评估过程,提高评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课程共计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教学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各章节知识点均衡分布。

- 前两周:软件工程概述、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 第3-6周:需求分析、软件设计
- 第7-10周:编码与实现、软件测试
- 第11-14周:软件维护、软件工程管理
- 第15-16周: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工程伦理与法律法规
2. 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将课程安排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以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节奏。

- 周一第1-2节:理论课
- 周四第1-2节:实验课
3. 教学地点: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便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实验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

4. 考试安排:
- 期中考试:安排在第8周,闭卷或开卷形式,全面考察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点。

- 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第17周,闭卷形式,全面考察整个课程的知识点。

5. 课外辅导:根据学生需求,安排课后答疑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6.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鼓励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活动、竞赛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