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的任务一是整体感知课文;二是培养想象力。
一般教学上,教案大多写,感知课文,然后通过几个问题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怎么造人?可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教法,原因是这些问题来自老师,而不是来自学生自己。
所以,这一课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对题目提问,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一、女娲是谁?
二、谁造了女娲?
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四、女娲怎么造人?
果然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对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就显得很积极,除了第一个第二个问题没法子自己解决之外,三和四两个问题很快的就解决了。
我也帮学生理清课文内容:
①女娲手工制造,捏泥巴来造人。
产量不高。
②女娲甩枯藤造人,机械化批量生产,产量增加,但工作久了就单调了。
③女娲让男女搭配造人,自动化生产,产量极高,又无工作之烦。
这是完成第一个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个目标:培养想象力。
如何培养想象力,本文主要通过把《风俗通》和本文进行做比较,得出了增加的内容。
但我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通过比较,只能说是扩写,或者说是细节描写,而扩写和神话的想象是有一定的区别。
但我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
本文比《风俗通》多了五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部能找出来,只找出两个,还有三个是我根据参考答案添加进去,如果我没有参考答案也是没办法完成,原因是答案有些过细了。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5篇
一:
因为昨天布置给学生一个写作任务:游天街。
本来这节课想提供一些想象的方法,但似乎也很难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知道想象的方法,前几天通过《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明白了,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他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因为那一节课有一些学生想象说,皇帝改邪归正,大臣们也改写归正,最后讲实话的孩子被皇帝认为义子,最后他当上了皇帝,人民
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引导学生分析,皇帝的性格和他的处境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终学生认为这样的想象脱离了作品的现实。
可能性最大的是:皇帝给骗子加官进爵,最后找了一个借口,让骗子“自然死亡”,比如骗子在一次酒后忽然暴病或者掉到河里淹死之类,至于小孩子可能皇帝不会理睬,以免事情闹得越来越大,他做的事情就是减少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
那么,游天街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否可以因为是想象就可以没有人物或者事情发展的逻辑呢?显然不是。
而游天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什么主题?然后确定哪些地方详略写?而《女娲造人》一文给我提供的是女娲造人喜悦欢欣的场面的描写。
学生场面描写经常像照相机那样,以为把场面详细地写下来就是成功,场面描写一样也需要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作文中自己的感情常不知道哪里去了,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他描写对象来表达出来,还有作者自己议论来表达出来。
所以,这节课我做了强调。
最后一点: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从平凡的事情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主题?这以后更是要训练,因为正常的作文是现有材料,然后从材料中写出主题,我平常写教学叙事大多是觉得课文里有些内容值得写,然后思考之所以引发我注意的原因,这个故事里包含有哪些教育教学之道。
而不是现有主题然后到处找材料,可我们平常教学是颠倒了写作正常的程序,作文教学考试大都是颠倒正常的写作顺序了。
这一节课主要的缺点,上面几个问题都一节准备好了,但由于下课,没有整合在一起,下一节课务必要把这些材料整合一下,否则就散乱不堪,效果大打折扣。
二: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女娲补天》,然后叫学生讲述影片中女娲造人部分的故事情节,并与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对比,这一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
我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
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
同时学生还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最后的拓展延伸: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
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
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三: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文字通俗易懂,洋溢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喜悦。
学习本文时,我首先用“人”的谜语引出“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由课题引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由此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女娲是人是神”为导线,引导学生辩论女娲的神性及人性,得出女娲亦人亦神的人物形象。
拓展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
而最能体现作者想象力的就是其中对人类诞生后喜悦心情的描写,让学生找到句子,对出感情。
在扩展其他神话故事,引出神话的概念。
最后的作业练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
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1、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处理环节板块之间的衔接上做的不到位。
2、读的不够,因为文章长度的原因,只能利用早自习时让学生提前阅读,课上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朗读。
3、课堂评价不到位。
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四:
一、教材把握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
养联想、想象能力。
我在上课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从“人是怎么来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根据厘定的目标逐一完成。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还有希腊神话、佛教神话、印第安神话、北欧神话,你们想听吗?那看你们的课堂表现啦!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
特别小组探究环节——讲故事环节和分组朗读两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小组表现得好坏要用分数来衡量,在评价各小组时,我把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有的组唯恐自己落后,总想给别的组打低分,这时我就要全班来评,对不公平的打分,我才出面主持公道。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
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语文学习还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
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安排学生作业《女娲造人》新编,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教学反思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改进。
教学中研读部分花的时间较长,主要是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学生概括不出来,学生卡壳。
这时课堂显得沉闷,其实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想象,并体会想象妙在何处。
为什么不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符合认知规律。
我的处理办法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不符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要求。
我想下次再这一课时,我会把这一目标放在最后去完成。
五: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
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一开始,我便以故事《女娲补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
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篇。
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
然后以“一个()的女娲”的句式来理解女娲形象。
让学生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从《夸父追日》中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肢体动作不自然。
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