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作战 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

合集下载

皮有功中原突围巧施

皮有功中原突围巧施

“皮有功”中原突围巧施“旋风战术”来源:军事文摘2003年4期1955年,全军授衔。

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军区拟报他为少将军衔。

请示送至毛泽东处,毛泽东指示:“皮有功,少晋中。

”于是,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什么功劳让毛泽东主席如此赞赏,青睐有加呢?故事要从解放战争前夕的中原战场说起。

临危受命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热切期望和平。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诚意,从八个根据地撤出武装力量。

蒋介石则以谈判为幌子,目的是争取时间,加紧部署内战。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中原军区。

蒋介石认为,控制中原,就可以将华东、华北、东北的人民武装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了极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揭露敌人的阴谋,一方面不动声色,秘密加强反击的战斗准备。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一道加急命令把年仅32岁的一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召到50里之外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

“这是中央的指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把一份电报递给他们。

电报是毛泽东亲自发来的,内容是:“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原来,根据情报,蒋介石已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

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根据中央指示,中原军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旅作掩护,牵制并吸引敌人,掩护主力突围。

在完成任务后,自己选定突围方向。

由这支有独立作战经验的部队担任全纵队的突围掩护重任,显然是经过军区充分考虑的,也是最为合适的。

王树声说:“主力今天晚上就开始行动,你们赶快回去布置,要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敌人,使敌人在3天内找不到我们主力的突围方向。

等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你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四双手紧握在一起。

皮定均和徐子荣别无它言:“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揭秘-中原突围被严重歪曲的历史真相

揭秘-中原突围被严重歪曲的历史真相

揭秘:中原突围被严重歪曲的历史真相本文导读:粟裕紧急召开中高层军事干部会。

告诫大家,中原枪声一响,华中解放区就处在与国民党军对峙的前哨位置了。

苏中、苏北解放区与南京只一江之隔。

除了南通、江都、扬州等少数城市,苏中、苏北、淮北、淮南,近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地、两千多万人口,都属于华中解放区。

粟裕认为,要保卫这片土地,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更要认真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

他向大家详细解读了他所强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毛主席最近指出,要粉碎数量绝对超过我军又兼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其一是运动战。

要打好运动战,“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其二是变绝对劣势为相对优势(或叫局部优势),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推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人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灭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毛主席指出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在蒋军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这是我军必须特别重视的。

(页末注:以上自然段引号内为毛泽东语。

)粟裕向部队进行动员的时候,他的第一个重要对手李默庵走马上任了。

李默庵是黄埔一期生,陈诚系统的人。

陈诚出任参谋总长后,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很难与陈诚配合,递交了辞呈。

陈诚痛快地接受了辞呈,改任汤恩伯为南京卫戍总司令。

陈诚马上委李默庵接任第三方面军总司令职。

没几天,方面军的称谓撤销,改称绥靖区。

第三方面军改为第一绥靖区。

李默庵的职务也随之改为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6月26日,李默庵率高参罗觉元、副官、译电员等,从徐州乘火车到无锡,接任汤恩伯职。

国防部下达给他的任务是攻占苏中、苏北共区。

中原突围 皮定均为何能够从重重围困中突破

中原突围 皮定均为何能够从重重围困中突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原突围皮定均为何能够从重重围困中突破导语: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向中共中原军区发起全面进攻。

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向中共中原军区发起全面进攻。

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数兵力向东行动,迷惑与牵制敌人,主力向西突围的方案,并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1946年6月24日下午,1纵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亲自将中原局、中原军区赋予1旅的任务传达给1旅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1旅负责执行牵制敌人、掩护全军西进的任务,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军主力行动方向。

三天后主力越过平汉路,1旅可根据情况或尾随主力西进,或向其他方向突围。

1纵1旅因为旅长皮定均的缘故被称为“皮旅”,以作风顽强著称,在国民党军围困中原军区时,“皮旅”一直在白雀园的一线阵地担任防御。

皮定均和徐子荣受领任务后,即于25日晨在白雀园召开旅党委会,讨论制定完成掩护任务的行动方案。

为了迷惑、牵制敌人,皮定均、徐子荣制定出“全旅先跟随大部队行进几天,接着隐蔽起来,然后突然掉头东进”的作战方案。

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向“皮旅”阵地发起进攻。

皮定均以少量部队正面抵抗,而率领旅主力进行了“先西后东”的转移。

部队先迅速向西南方向行进约15公里,为了让国民党军判明“皮旅”位置,一路上,部队故意不停“掉东西”,挖灶做饭也“来不及复原”。

6月28日,全旅转头秘密进入白雀园东南的刘家冲隐蔽下来,人员不外出,24小时不生火,这让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尾追目标。

同一天,中原军区首长来电通生活常识分享。

开国中将皮定均回忆中原突围

开国中将皮定均回忆中原突围

开国中将皮定均回忆中原突围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寇刚一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就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准备发动内战了。

为了争取和平,一九四五年十月间,我们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奉党中央的命令,忍痛撤出了豫西根据地,到达鄂豫边境的桐柏山区,和李先念、郑位三同志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师。

中原军区成立后,我们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

我们到达桐柏山区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又调集重兵,对我中原军区发动了疯狂的围攻。

为了顾全大局,我中原军区部队又奉命撤出桐柏山区,越过平汉铁路,进入了新四军五师在抗日战争中所开辟的鄂东和豫东南解放区。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国共停战协定公布了。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执行停战协定,反而加紧调兵,将我中原部队重重围困,而且步步进逼,必欲置我中原六万子弟兵于死地。

六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部署已基本就绪。

它的“统帅部”已在平汉铁路上的花园设立了中心指挥所,并在潢川、商城、宋埠等地设立了五个卫星指挥所。

敌人为了防备我军向东突围,把主力布置在我东南北三个方向。

我旅驻守在东线光山县境的白雀园一带。

敌人在我旅正面的五十里一线,就集结了第七、七十二、四十五、四十九等四个正规军。

同时还故意在我东北方的潢川平原留出一个缺口,以诱我进入它这个预先布置好的陷阱里。

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三点多钟,我们接到纵队发来的特急电报,要我和政治委员徐子荣同志立即到纵队部去接受任务。

当我们赶到纵队部时,军区已经发布了命令:主力开始向西突围,一旅执行牵制敌人掩护全军西进的任务。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指示,要我们中原部队主力越平汉线向西突围。

我们旅掩护主力越过平汉铁路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尾随主力西进,也可以向别的方向突围,或者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

纵队司令员王树声同志对我们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光荣的任务。

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是对你们最大的信任。

你们在豫西敌后活动了一年多,有独立作战的经验,一定能战胜敌人。

周志坚回忆中原突围

周志坚回忆中原突围

周志坚回忆中原突围周志坚回忆中原突围抗战胜利后,鉴于中原地区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为加强这一战略要地的我军力量,党中央命令由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广东的三五九旅自粤北返;命令王树声、戴季英同志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自豫北南下,与新四军五师在枣阳以北地区会师。

中共中央于10月底决定成立以郑位三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成立以李先念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原军区。

中原军区下割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和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

我被任命为第二纵队副司员兼参谋长,我率领的五师十三旅也编入了中原军区第二纵。

一、桐柏山战役一九四五年秋。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步步进逼,五师野战部队在应山以北的浆溪店、吴家河举行了誓师大会。

然后,从十月十七日起在桐柏山地区连续实施了自卫作战,以锐不可挡之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克桐柏,继占枣阳,又夺湖阳镇占唐县,再下新野城。

一连串的战斗,使得以桐柏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我军所控制。

党中央致电中原局,祝贺取得桐柏山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我中原野战军控制桐柏山地区后,国民党军队恼羞成怒,重新进行了部署:北面用五战区八个师的兵力,以南阳、泌阳、确山为第一线,方城、舞阳、遂平为第二线,逐步向南压进;南面有六战区六个师的兵力,由钟祥一线向北逼进,企图南北夹击,“肃清”鄂豫边区的我军,实现其先取桐柏,继夺枣阳的阴谋。

我党中央鉴于鄂豫边区敌情,当即电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只要你们在现在地区坚持,蒋军就不能集中主力北上。

平汉、陇海两路是蒋军和我军决战地带,在将来决战中你们处于外线,直接配合华北、华东我军作战,因此你们应在豫南、鄂北、鄂东、大洪山、大别山广大地区回旋坚持一年时间,不做大的转移打算,战略作用很大。

为执行党中央的指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在敌合击尚未形成之际,令部队主动出击,展开桐柏山第二阶段作战,组织实施了一系例战斗。

应该看到,我军挺进桐柏山地区以来,虽然连战皆捷,但所遇之敌均系地方杂牌,一触即溃,未能给其他来犯之敌以震摄作用。

“皮旅有功,由少晋中”——中原突围死亡之路生还的第一旅

“皮旅有功,由少晋中”——中原突围死亡之路生还的第一旅

“皮旅有功,由少晋中”——中原突围死亡之路生还的第一旅1955年全军评定军衔时,总干部部领导向毛泽东呈送授衔报告。

当毛泽东看到皮定均按资历拟申报少将衔时,当即表示:“皮旅有功,由少晋中。

”此后在审阅全军将帅授衔名单时,毛泽东又在皮定均的名下注了6个字:“皮有功,少晋中。

”不久,皮定均被破格授予中将军衔,时年41岁。

1976年7月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从漳州乘直升机去东山岛三军演习现场视察。

不幸的是,直升机撞毁在漳浦县灶山上,皮定均以身殉职。

在其追悼会上,毛泽东送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悼亡花圈。

解放军开国将帅千余人,毛泽东为何对皮定均青眼有加?这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任旅长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立下了奇功,让党中央和毛泽东刮目相看。

临危受命,在30万敌军的虎穴中扛起了主力的大旗1946年6月,中原大地战火再起。

国民党军挑起内战,蒋介石调集30万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在48小时内全歼中原解放军6万官兵。

敌强我弱,军情万分危急!党中央命令中原部队“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大部队突围,谁来掩护?谁来假扮主力迷惑敌人?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简称“皮旅”)肩上。

大家都明白,担任掩护任务意味着牺牲,是不得已的“丢卒保车”之举,皮旅凶多吉少。

那么中原军区具体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皮旅面临的又是什么样的险境呢?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蓄谋发动新的内战,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原解放区以及中原军区李先念部,因阻挡在蒋介石向全国部署兵力的咽喉要道,成为首要进攻目标。

中原军区部队6万人,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守中原前哨,牵制了国民党30万军队,为华东、华北、东北等解放区做好反内战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间,国民党也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在中原解放区周围先后调集了11个军26个师30万兵力,挖通战壕10万余条,构筑碉堡6000余座,将中原解放军6万人重重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南北纵横不到2 00公里的狭小地带,妄图在7月1日发起总攻,48小时之内全歼中原解放军,为发动全面内战扫除障碍。

我参加过的中原突围

我参加过的中原突围

3 6
大师 远 去 人犹在 , 作 品传 世 成 绝响 。 幸好 店 主 是 个 热心 肠 的 爱书人 ,他 见 我 2 0 1 6年 5月 2 5日,著 名 作 家、 文 学 翻 爱 书 心切 ,就 指 导 我 留意 民国版 的 旧平 译 家 和 外 国 文 学研 究 家 杨 绛 先 生 , 以 装 书 ,我 于是 有 意识 地搞 起 了民 国版 新 1 0 5岁高 龄 驾鹤 西 去 。杨 绛 先 生 一 生 笔 文学 旧书 的 专题 收 藏 。 有 一 次 ,店 主 新 耕 不辍 ,著 作 等 身 ,她 的 长篇 小说 洗 收 进 一摞 旧 书 , 尚未 逐 本标 价 , 因我 是 澡》 、散 文 集 《 千校 六记 、 译作 堂 吉 老 主顾 ,破 例 让 我优 先挑 选 ,我在 翻检 诃 德 等 作 品 都 是 公认 的 经典 之作 。 然 中发 现 了这 本 《 称 心如 意 , 红 白相 间 而 ,少有 人知 的是 ,杨 绛 先 生在 现代 文 的封 面 十 分醒 目,一 看作 者 竞是杨 绛 先 坛 崭 露 头 角是 从 写 戏剧 剧 本 开始 的 ,她 生 , 毫不 犹豫 当即抽 出拿在 手 里 ,店 主 正 式 出版 的 第一 本 书 就是 剧 本 称 心 如 乐见好 书得 遏 爱 书 人 , 只 象征 性 地 收 了 个 “ 友 情 价 ” , 真 是 书 缘之 中 自有 人 情在 。 意 。 我 有 幸 收 藏 到 这 本 历 经 沧 桑 的 民 国版 旧书 ,一 直视 若 珍 宝。 晚年 的杨 绛 先 生 秉承 宁静 致 远 、 平 《 称 心 如 意 创 作 于抗 战 时期 的 上 和 低 调 的 人 生 态 度 。她 整 理 出版 了钱 锺 海 ,是 一部 四 幕喜 剧 ,讲 述 了主人 公 李 书 的 遗 稿 、 笔 记 和 书 信 , 又 创 作 了 多 君 玉 孤 身 到 上 海投 亲 ,饱 受世 态 炎凉 的 篇 忆 旧散 文 , 痛 苦 ,眼 看 走投 无路 之 时 ,却 叉侥 幸继 并 修 订 出 版 承 舅公 遗 产 ,得 到 一 个 “ 称 心如 意 ” 的 了 9卷 本 2 7 0 结局 。 关 于这 部 戏剧 的创 作 背景 ,杨 绛 万 字 的 《杨 先 生 曾 回 忆 说 :“ 1 9 4 2年 ,我 任 工 部 局 绛 全 集 , 可 半 日小 学 代 课教 员, 业 余 写 剧 本 。 她 以 说 功 德 圆 还说 :“ 1 9 4 3年 5月 《 称 心 如 意 上 演 , 满、 了 无 牵 我 始 用 笔名 杨 绛 , ‘ 绛 ’是 ‘ 季 康 ’ 二 挂 地 走 完 了 字 的切 音 。 ” 而 杨 季 康 正 是 杨 绛 先 生 的 自 己 的 一 生 , 本名 。 当年 秋 天 , 日本侵 略 者接 管 了这 惟 愿 先 生 在 所 小学 ,杨 绛 遂辞 去 教 职 回 家。 天 国 依 旧 读 我 收 藏到 这 本 称 心如 意 委 实 是 书 写 字 , 一 段 书 缘 。读 大 学 时 我 特 别 爱 买 旧 书 , 切 “称 心 如 。 课 余 时 间常 到 学校 旁边 的一 家 旧书店 淘 意”

我亲历的中原突围

我亲历的中原突围

我亲历的中原突围作者:刘及时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04期1946年6月,蒋介石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迅速调动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形成包围圈。

国民党调集10个整编师、25个旅共30多万人,将成立不久的中原军区部队六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内。

国民党梦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打算在中原解放区召开纪念“七一”大会前后将我们一网打尽,一举消灭中原地区革命武装力量。

在此之前,中原军区抓紧一切时间积蓄力量,时刻准备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内战。

中原三军从“中原会师”到“中原突围”的六个月就像是一场短跑中的冲刺阶段。

危急时刻,中原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立即突围,愈快愈好”,“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为保存实力,争取主动,决定除留下一部分人员在当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行动之外,主力于6月底分路突围。

6月26日,李先念、王树声、王震三军在隆隆的炮火中争取先机,有计划地开始实行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

自此,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中原三军在“中原突围”的战略转移实施过程中从国民党的包围圈里冲杀出来,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拼死搏斗,闯进国民党兵力空虚的地区。

当时中原军区主力先是一起越过平汉铁路,然后分南北两路突围。

北路由李先念、王震率领一万多人分两翼向西,其中左翼由郑位三、李先念率领到达陕南后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右翼由王震率领冲出重围,重返陕甘宁边区。

南路由王树声、刘昌毅率9000人在武当山地区建立鄂西北根据地。

皮定均率领一纵一旅的7000人负责掩护主力突围,他们在原地抗击三天后向东到了苏皖解放区。

中原军区其他部队在战斗中虽伤亡惨重,但在被敌人打散后仍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

军区部队在这次突围中损失很大,除进入解放区的三五九旅、一纵一旅外,其他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再也未能成为主力野战部队,原有的根据地缩小了很多。

最令人心痛的是,在突围过程中牺牲了很多同志,特别是那些被国民党杀害的没能突围出去的伤病员,那种惨烈的状况让我永远忘不了。

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干部旅

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干部旅

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干部旅位于宣化店镇内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一支特殊队伍——干部旅中原突围史课题组在中原西进的大军中,有一支队伍特别令人瞩目,那里面有戎装威武的军人,又有身着便衣的地方干部,有饱经风霜的老人,还有伏在母亲背上的婴儿。

他们团结一心,携手并肩,以勇敢顽强的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战胜了饥饿、疾病和恶劣环境等严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随同北路主力一起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任务,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中原军区干部旅(亦称新四军第五师干部旅——编者注)。

由于干部旅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组建的,存在的时间又短,留下的文献资料极少,因而,多年来史学工作者难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人们对干部旅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也未能给予公正的评说。

近两年来,我们在积极准备撰写中原突围史的工作中,对干部旅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寻觅着干部旅西征的历史踪迹,终于看到了当年干部旅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图景……一中原军区干部旅(又称独立旅),为了迷惑敌人,对外称十四旅。

它是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为保障机关干部突围转移,临时组建的一支队伍。

当时,在宣化店地区集结了一大批干部,他们中大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根据地中撤退出来的,有的是在部队整编后暂未安排工作的。

这些同志经历过长期战争的考验,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

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前夕,在宣化店召开的高干会议上,决定组建中原军区干部旅,以保障这一大批干部能得以安全转移。

同时,任命了张文津为干部旅旅长,张成台为政委,吴祖贻为政治部主任。

干部旅的集结是逐步进行的。

6月26日,已经在宣化店的近千名干部(含随行人员)集中在学校里,组成了干部一团(对外称四十一团),由周季方任团长兼政委,白相国任副团长,鲁持久任副政委。

当日黄昏,他们从宣化店出发,经过两天行军,于6月28日晚到达离平汉铁路不远的王店,在这里又汇入了路东的一批干部。

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

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

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深入推进第十八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在迎来中原突围71周年纪念日之际,**县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来到了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的宣化店镇,瞻仰了中原突围纪念馆。

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说,仿佛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带领大家踏上了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坚定信念的红色之旅。

重温历史,弘扬中原突围精神1946年5月10日,国民党一方面假借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之名与共产党签订《汉口协定》,一方面以多达30万人的兵力对我方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进行包围,妄图围剿歼灭,毛泽东亲拟电文:“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可中原军区数万人马想在国民党30万大军眼皮底下撤走,并非易事。

中原军区决定派遣鄂东独立旅政委张体学率一部进入宣化店接防,上演“空城计”迷惑了在宣化店的军调部第三十二执行小组的美、蒋代表,由皮定均率一纵队一旅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以迷惑敌人,转移敌人的视线,中原解放军的主力则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接防的鄂东军区部队则充分利用部队熟悉大别山地理民情的特点,挺进大别山腹地,一边牵制敌人兵力,一边兵分三路向东突围。

1/ 4中原军区部队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棋局中的一个“活眼”,审时度势,科学应对,果断决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以坚决服从全局、大无畏的勇于牺牲精神,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迎击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首战告捷,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不仅如此,由于牵制蒋介石三十万主力部队达十几个月之久,为华北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的七战七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动摇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原军区部队紧紧依靠大别山广大人民群众,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成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战火虽已远去,但将士们征战拼搏的精神却依旧熠熠生辉,成为我们锐意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中原突围时,这个旅牺牲最大,六千多人,基本打没了

中原突围时,这个旅牺牲最大,六千多人,基本打没了

中原突围时,这个旅牺牲最大,六千多人,基本打没了对于中原突围,很多人都知道,皮定钧率第一旅7000多人,佯装中原军区主力,历经24天,在经过大小战斗二十多次,损失2000多人的情况下,成功掩护了中原军区突围,而且,该旅虽然损失了2000多人,但主力还在,并最终成功突出重围,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强烈的轰动。

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就有了“皮旅有功,少将晋中”的传奇之说。

但在中原突围时,有过战功的部队,还有很多,今天,讲的,是鄂东独立第2旅。

当时,该旅长长是吴诚忠将军,政委是张体学同志。

该旅当时有6000多人,从6月26日开始,在佛塔山地区,负责阻击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圆满完成任务后,部队拆分为三路突围。

第一路,由吴诚忠旅长、何耀榜副旅长、熊作芳副政委率旅部和4团向麻城方向突围。

第二路,则是五团,自行向罗田方向突围。

第三路,是六团,自行向麻城以北方向突围。

跟随六团突围的,是政委张体学带领的警卫排和两个连。

但此时突围,已困难重重,在遭受重大损失后,7月17日,三路突围兵力好不容易在冶溪河会合了,准备东进,安徽岳西太湖一带。

部队正准备出发时,军委的命令到了,要求他们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游击。

这一留,可谓是毁灭性的,他们坚持到9月底,原配6000多人的部队,已基本上被打光了,吴诚忠旅长此时身边只有100多人,张体学政委身边,也只有几十人了。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再坚持,就是全军覆灭,最终,剩余各部,全部便衣行动,但这样也不行,吴诚忠旅长最后打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只得跑回老家隐蔽,后化装回到解放区。

张体学政委呢,也一样,不过,他偏向虎山行,潜到南京,找到我党在南京的办事处,经董必武周密安排,才从上海到北平,最后回到延安。

军人百折不挠的例子

军人百折不挠的例子

军人百折不挠的例子一九四六夏季,鄂豫皖根据地酷暑难耐。

此时,一双魔爪正悄悄地伸向大别山腹地的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危机四伏。

以XX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悍然撕毁国共双方一月签订的停战协定和《汉口协议》,调集三十万军队,公然占领中原解放区的县城、村镇一千一百余处,將中原军区五万余人包围在湖北北部纵横不到百里的狭长地带宣化店地区,解放区的面积瞬间缩小到1/10。

面对疯狂的国民党军队,中原军区司令员XX、政委郑位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避其锋芒,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作出了六月二十六日全军实施全面突围,中原军区主力分三路从信阳以南柳林、孝感以北、王家店附近,快速越过平汉线西近,尽早脱离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的战略部署。

早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包围中原军区和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增加到十个整编师约三十万人。

XX非常自信地认为消灭中原军区势在必得,遂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XX坐镇驻马店指挥,指令各围攻部队于六月二十二日完成攻击准备,以整编第四十一师、第四七师和七十二师一部、第四十八师一个旅沿信阳、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红安为包围攻击路线;整编第十一师、七十二师一部、第六十六师、第十五师由黄陂、花园、应山、广水为包围攻击路线,分别向宣化店、泼陂河地区合击;以整编七十五师、第二十六一个旅控制广水、麻城以北地区;以整编第三师集结于襄阳、南阳地区为机动部队;并从武汉、洛阳调集大批空军协同作战。

这次,XX为消灭中原军区可谓是下了血本。

六月二十六拂晓由红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向中原军区部队阵地发动大举进攻,内战以此为暴点全面爆发。

当时,中原突围战时XX隶属于南路军XX、XX率领的第一纵队,时任第三旅旅长。

XX,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河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股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次反“围剿”,长征时期三过草地。

简述1946年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结局各不相同

简述1946年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结局各不相同

简述1946年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结局各不相同#战争风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率领的30万兵力向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为保存力量,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个方向,总共六支部队开始实施突围。

一、中原局、中原军区分路突围情况简述(北路军)北路军突围部队: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干部旅、2纵第13旅、第15旅45团、第359旅共计10000余人。

突围过程:至1946年7月11日,鉴于部队在突围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军尾随追击,为了分散敌军追堵兵力和部署,北路军兵分两路,改为左、右翼分散突围。

左翼部队——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2纵第13旅、第15旅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历经10余场恶战,于8月2日到达陕南,并与陕南当地一支游击队会合。

突围过程中,为避免中原局及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全军覆没,造成更大的损失,党委会临时作出决定: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中原局组织部部长陈少敏等数名高级干部中途化装离开部队,装扮成老百姓自行撤离。

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则率部进入陕南,在仍然无法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就地开辟豫鄂陕根据地,坚持战斗与敌周旋。

担负后卫阻击任务的第13旅39团在突围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散,后由团长赵炳伦率1营一部归建,旅政委杨焕民率3营一部也于9月12日突出重围进入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但39团2营却从此杳无音信。

右翼部队——王震率359旅、干部旅突围,历经多次战斗至7月27日仍然无法突出包围圈。

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干部以便日后重组部队,王震命令干部旅就地分散,一部分跟随359旅行动,一部分换上便装自行转移,另一部分换上便装入村入户,寻找百姓掩护,就地隐蔽,伺机转移。

王震率余部边打边走,战至8月29日终于突出重围,旅部机关、718团、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根据地。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二:中原部队突围淅川战役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二:中原部队突围淅川战役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二:中原部队突围淅川战役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蒋介石先后调集30多万兵力,采取蚕食战术,向中原军区步步围攻,把中原军区6万之师团团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西二百华里、南北五十华里的狭小地域内。

蒋介石认为消灭中原军区部队已是易如反掌,于是密令从6月22日起开始行动,务于7月1日前发起总攻,限48小时内全歼中原军区人民解放军。

形势十分危急,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及时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突围,并报中央。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及时回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一指示,遂之决定实行分路突围。

确定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转移,由李先念司令员、郑位三政委和王震副司令员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及三五九旅、干部旅等部1.5万余人为北路军;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等率第一纵队之二、三旅等部1万多人为南路军,分别向陕南、鄂西北转移。

7月12日夜,北路的左翼部队二纵第十三旅三十八团,由内乡县的师岗急速进抵淅川县的丹江东岸,击溃李官桥、孟楼、界牌之敌和内乡县的4个保安团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距县城(老城)以东30华里的马蹬镇守敌白兴周民团紧紧包围,并横扫了马蹬镇外围贾殿华的民团一个营。

经侦察获悉,县城东之岵山峰有守敌民团一个连,企图阻止解放军前进。

此山易守难攻,素有淅川县城东门户之称。

当夜乌云密布,雷雨交加。

二更时分,一营三连周指导员率 20 余名勇士神不知、鬼不觉地由本地籍的战士柴成显带路,从悬崖陡壁处攀上岵山主峰,摸掉岗哨。

战士们像猛虎似的冲进庙院,封锁了门窗。

周指导员一声呐喊:“缴枪不杀!”正在鼾睡的敌兵被突如其来的呐喊声惊醒,有的敌兵急忙抓枪负隅顽抗,被解放军一阵扫射,死伤 20 余人,其余乖乖投降。

从而为主力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通道,为中原军区首长安全通过提供了保障。

当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向西突围后,蒋介石恼羞成怒,一面命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及其所部第四十一师、四十七师、十五师、三师沿路追击,并派飞机跟踪侦察;一面密令胡宗南部整编第九十师六十一旅及驻关中地区之敌整编第一师第一旅,星夜赶到荆紫关至南化塘一线堵截,以防中原军区部队入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原突围作战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
导语: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我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

因此,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

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

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所属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30万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

……攻击各部队统于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

其部署:以整编第41、第47师、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