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列—白起攻楚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系列—白起攻楚之战
现在我们知道了,楚国为了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放弃了整个汉水中游地区。
虽然这种交换,让楚国失去了反击秦国的可能性,但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换总能换得短暂和平的。
如果在中央之国这片土地上博弈的只有秦楚两国,那么我相信,楚国应该清楚,这种交换实际上只是在“饮鸩止渴”,于战略上楚国的败局以定。
与其这样坐以待毙,倒还真不如放手一博。
不过问题是,历史所指向的时代是战国时期。
在这片地缘博弈的舞台上,还有另外五个处于同一级别的诸侯国。
在这种情况下,情况就变得很微妙了。
从楚国的角度看,如果与秦国死拼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将地缘平衡线压回至武关一线,那几个坐上观虎斗的国家也会是最终获益者。
更为致命的是,在秦国的连横政策下,他们很可能还会从背后捅自己一刀,就象韩、魏两国在蓝田之战时所做的那样。
与其这样,倒不如退守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
一则可以收缩自己的防守面,不至于腹北受敌;二则可以让秦国感觉到楚国已不对他构成威胁,再次将入主中原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
如果这种想法能够实现的话,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就可能是楚国了。
虽说楚国会由此丧失秦巴谷地和南阳盆地的控制权,但由于之前已经吞并了越国,并从齐、国身上割下了不少肉。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经营,楚国的整体实力并不会比丹阳之战前,有太大差别。
等到秦国在中原卷入拉据战之后,楚国的合纵连横的空间就出来了,不排除有机会翻盘的可能性。
要是一切都按照楚国所设想的发展,也许历史对于楚国的这次交换行为,就会是正面评价了。
但问题是,楚国明显低估了秦国的战略眼光和决心。
因为在这次交换完成之后,秦国根本没有给楚国以喘息之机,就马上发起了总攻。
而这次攻楚的主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
而白起所开辟的攻楚战场,就是在楚国已经优势全失的汉水一线。
说起来,秦国做的也的确够狠,两边刚刚完成交换,就发动了新的攻击(前279年)。
不过从秦国的角度看,这样做倒是十分正确的。
因为秦国其实也清楚楚国是怎么想的,更知道如果不顺势攻破楚国的地缘中心——江汉平原,
把楚国打残,楚国仍旧会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而这这一年,另一个大国齐国,正由田单的火牛阵为突破口,开始了复国之路。
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齐国又有可能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了。
但实际上,齐国的地缘潜力已经被彻底消弱了。
这次的反击,恰恰可以避免一个巨无霸型的“燕国”出现,成为秦国新的竞争对手。
既然东方暂时没有更紧迫的任务,那么“宜将剩勇追穷寇”,把楚国彻底打成一个二流国家,对秦国来说就更有意义了。
刚刚自认为获得喘息机会的楚国,应该没有想到秦国会那么快“背信弃义”的发动新一轮攻势。
更为致命的是,现在的秦国,完全可以水陆并进的向由南阳盆地向南攻击楚国了。
而楚国扼守汉江通道的大门——邓邑,首先被白起攻破。
说到这里,就在解读一下我们上一节留下的一个疑问了,那就是为什么汉水通道一直是由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平原的主要通道。
其实我们只要把南阳盆地中的河流标示出来,就可以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了。
从水系的归属上来看,南阳盆地中的河流都是归属于汉江水系,无论它是发源于东侧的桐柏山,还是北侧的伏牛山,亦或是由秦岭主脉中下来的丹水。
这些河流从整体上呈现一个忘形,覆盖了整个南阳盆地。
而众河归一的这个交汇处,就是在如今襄阳市这个位置上。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攻击象楚国这样一个,具体水上优势的国家,那么在你渗透入南阳盆地后,势必要以其为基地,开始建立你的水上力量,然后水陆并进,由汉水而下,直入江汉平原腹地。
而如果你想走随枣走廊这条路线,就不能利用你的上水优势了。
虽然随枣走廊中间也有南北向直通长江的河流。
但如果你以南阳盆地为基地,却并不能让自己的不上力量,顺势攻入随枣走廊。
更为重要的是,江汉平原的地缘中心,是在汉水以西(楚国的郢都,在现在的荆州市)。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很大程度是因为江汉平原的东侧,最早的时候大部分为云梦泽所覆盖,地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开拓的空间都不及西部大。
直到云梦泽逐渐消失,江、汉两水相交的这个点,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才真正成为了江汉平原的地缘中心(正在随枣走廊的南面)。
对于白起所带领的秦军来说,现在是完全占据了地理优势。
无论他们是从秦国的本部,由丹水而下,还是由上庸出发,沿汉水而下;又或者是由南
阳盆地的北部中心——宛(南阳市)调动军队,都可以借助水势,攻击楚国的北部边邑——邓。
由于邓邑的位置是在汉水之阳,因此顺汉水而下的秦军,实际上是操了楚军的后路(这也就是上庸的重要性所在)。
楚国汉江通道的入口被打开,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而攻击邓邑得手的秦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顺汉水而下,直取江汉平原的楚都——郢。
楚军唯一可以再与秦军决战的地点,就是在汉江通道之中了。
在这里,楚国设置了另一个重要的城邑——鄢(现在的宜城一带)。
当年楚国被吴军攻入郢都之后,正是退守到这一带,以抵抗吴军的进攻,保住南阳盆地这个大后方。
只不过现在的形势完全颠倒过来了。
秦国由北向南的攻击,使得汉江通道成为了最先受到攻击的地理单元。
而据有上水优势的秦国所发起的攻势,显然要比当年的吴国猛烈的多。
因此“鄢”邑和汉江通道,也很快失守了。
到了这一步,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的郢都,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白起攻楚之战示意图白起从起兵之日到攻破郢都,前后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前279——278年)。
郢都的失守给楚国带来的后果,不仅意味着整个江汉平原的沦陷,也意味着湘江作为南楚地区的核心区
——湖庭湖平原,也很快会被秦国攻入。
当你已经陈兵于长江之北时,也就意味着所谓的长江天险,为双方所共有了。
即使是在江东地区,实际上也是无法单纯的据长江以自守的(所以有“守江必守淮”之说)。
郢都的陷落还对中华文化史造成了另一个重大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休息权。
那就是在得失都城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投江了。
自从秦、楚两国开始正面博弈后,这位被后世定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楚国贵族,就一直郁郁不得志。
多次由于与楚王的意见相左被流放。
而他最后被流放的地方,就是在楚国的“江南地”,也就是洞庭湖流域。
因此屈原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地方——汨罗江,也是一条湘江的支流。
只不过与澧、沅、资这三条主要支流有所不同的是,这条河流是在湘江的东侧,发源于湘、赣之交的山地中。
屈原的死究竟与端午节的形成有没有关系,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就象有的国家,一定要撇清关系,当成自己的节日去申遗一样,自有民俗专家们去打口水仗。
我们还是来看看,白起又取得了哪些战果。
白起在攻入郢都后,除在东渡汉水,攻取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平原;以及南渡长江,收服洞庭湖平原外,还有一个硬骨头需要啃。
那就是一直阻挡秦国以巴蜀为基地东征的,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
不过在攻占了两湖平原后,这片主要主巫山、武陵山区构成的土地,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
尽管有一些楚国的残余势力,退入了清江流域,试图做最后的抵抗。
但现在的秦国,已经可以从东西两面,合围楚国这两个西部边郡了。
为了将问题彻底的解决,白起在破郢之后,顺势西进,攻破了楚国扼守三峡东大门的“夷陵”。
由于夷陵还是历代楚王的归葬之处,因此也被楚人称之为“西陵”。
不过“杀人放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白起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杀人王,并没有放过楚国的这些先王,而是一把火烧掉了这些陵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楚国也夺取了巴人王陵所在地“涪陵”,并由此将巴国变成了一个三流国家。
如果仅仅是攻取了夷陵,白起要想在短时间内清除掉巫山和武陵山区的楚国抵抗力量,显然还是很困难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秦国,可以从四川盆地出发,与占据两湖地区的白起遥相呼应,合力完成这项战略
任务。
三年前司马错这样做时,相当于做了个战术动作,让楚国的后院着了把火,然后全身而退。
而现在秦国再这样做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彻底解除楚国的威胁,秦军这次不仅沿乌江而上,转进沅水流域攻击楚国的黔中郡,还分兵顺江而下,直取巫郡。
只不过这次领军出川的,已经不是司马错了,而是蜀郡的太守张若(前277年)。
虽然史书中没的记载司马错的结局,但考虑到他的年龄。
相信在上次南征黔中之后,即使还留有一口气在,也无力再领军出征了。
最终,在东、西两线的夹击下,巫郡和黔中郡都成为了秦军的战利品。
而获胜之后的秦国也开始了整合工作。
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被合二为一成为了秦国的“黔中郡”,而南阳盆地,则以宛邑为中心,划为了“南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