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测试训练〖《短文两篇》同步习题第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测试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内精读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斯:
②可以调.素琴调:
③陶后鲜.有闻鲜:
④宜乎众.矣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乙】文中提到“菊”“牡丹”,有什么作用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
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其名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其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
是:。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课内精读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
斯:这。
②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调:调弄。
③句意: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鲜:少。
④句意:人该是很多了。
众:多。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云,说;何,什么;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何漏。
句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重点字词:莲之爱,倒装句,爱莲;予,我;何,什么。
句意: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第一问: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分析。
作者列举的诸葛庐、子云亭是何他的陋室有类似之处。
这里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第二问: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作者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综述为: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答案:
(1)①这;②调弄;③少;④多
(2)
①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示例】【甲】文运用类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品德高尚,具有远大抱负;【乙】文运用对比,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
【点评】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二、拓展阅读
【分析】本题主要考点为: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4.划分句子的节奏;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解答此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归类积累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如,对文句语气(如“乎”表示的语气)、固定结构(由是)准确把握,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表达要顺畅。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即何地、何事、结果如何。
(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通过平时对文常识的识记与积累,经常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重视国积累。
【解答】(1)选项A中,益:更加。
故选A。
(2)A.而:表转折/表转折。
B.呼::是/在。
C.之:代词,它/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以:而/把。
故选A。
(3)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
①译准“染”,染:沾染。
所以翻译为: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译准“治”,治:治理。
所以翻译为:(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划分句子节奏。
对于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对于散句,一般按意义划分节奏。
(5)由莲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空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有原文回答即可:故君子之,贵于慎始。
答案;
(1)A
(2)A。
(3)
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空:故君子之,贵于慎始。
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习惯说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走到原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的坑填平,恢复原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点评】在平时的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