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 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
知险境·近探
细读课文,仿照已有示例,完成《作业本》P27“任务二”的表格。
翻山困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具体情况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粮食缺乏、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红军表现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二万五千里长征 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牢记了这段历史……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 山陆 界定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 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 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 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 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 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 段,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 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浴 血奋战七昼夜,以折损过半的代价突破了敌人30万 大军的封锁,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 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翻山岭·远眺
1、默读文章,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 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 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了。
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山高路险
就在脚底下。
悬崖峭壁
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 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走路难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 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 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字词梳理
惊惶(huáng) 篱笆(lí ba ) 点缀( zhuì ) 矗立( chù )
咀嚼(jǔ jué) 攀谈( pān ) 峭壁( qiào) 蜷缩(quán )
骨碌(gū lu ) 呜咽(wū yè) 澎湃( péng) 身手(shēn shǒu)
酣然入梦(hān )
苛捐杂税( kē )
时代背景
文章是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 请你按照已有提示,初步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下午

天 天黑
地点 山沟
山脚下
半夜里
半山腰

黎明
上山路上

天 下午两点 山顶 多钟
活动
造访瑶民,宣传政策,使瑶 民理解了红军。 努力登山
露宿冻醒
吃饭登山
休息下山
知险境·近探
细读品味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自由朗读第22段, 请多角度地对这一段文字加以赏析,在书上做一些批注。 提示:① 理顺序: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
② 抓修辞: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 找角度:从哪个描写角度表现的。 ④ 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 悟情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22段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路窄不平 寒气逼人
我 何睡面们觉对的难 这红些军难“战难士”又处的是境呢如难?
伤病员多 敌人追击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 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吃饭难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
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粮食奇缺
只得裹一条毯子。半夜里, 肚子饥饿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 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 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 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赏析文中语句生动、细腻的描写。
用了比喻、排比修辞,形象生动地从听觉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 的对比; 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 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 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型的又是极细切的”; 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 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 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比喻 把“星星”比作“宝石”,“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 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形象而美丽; 把“山峰”比喻成“巨人”,“矗立”写出山的气势; 把“山谷”比喻成“井”,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 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第22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反复运用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 也表现红军战士豪迈的气势,顽强的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情怀。
第31段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战士们欢畅、轻松的 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 我体会到红军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寻风景·细品
本文不仅歌颂了红军精神,还描写了许多细 腻生动的场景、环境,如第12段、22段、31段。
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 还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怎样理解第12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 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