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 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 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 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1、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在阶级社会里其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 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 用
其更替归跟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 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 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 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
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 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主、客观条件 的影响,所以虽然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是主要的,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 后果
“全球问题”的出现
1、什么是“全球问题”? 它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所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 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首先,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 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 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 争,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它是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 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 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根据不同角度可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 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 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 识体系。
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
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
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3、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 具,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 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的构成形式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 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两个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 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 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
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可 分割的。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部 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 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 尺度结合起来。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进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曲折性: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 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英雄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
(1)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 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 历史进程。
(2)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 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
能力为代价。 (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
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相 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铁 器 适合封建主义社会, 打破奴隶社 会
青铜器适合奴隶社会 , 打破原始社会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 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原始工具 奴隶社会—青铜器 封建社会—铁器 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
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 和重要手段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 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 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 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本要求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1、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 它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 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 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 宗教、哲学、科学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 域的具体表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
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 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 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 质变过程中。
改革的根源和实质
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 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改革的实质: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 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改革的作用
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 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 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必须变革生 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适合社会主义社会 , 打破 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化大生产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 打破 封建主义社会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 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 形式
(一)内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 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 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 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
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主 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全球问题”的实质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
的矛盾。 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
值的矛盾。
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 作来加以解决。 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 持可持续发展观
(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 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 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 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1、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在阶级社会里其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 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 用
其更替归跟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 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 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 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
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 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主、客观条件 的影响,所以虽然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是主要的,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 后果
“全球问题”的出现
1、什么是“全球问题”? 它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所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 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首先,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 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 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 争,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它是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 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 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根据不同角度可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 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 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 识体系。
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
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
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3、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 具,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 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的构成形式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 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两个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 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 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
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可 分割的。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部 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 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 尺度结合起来。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进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曲折性: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 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英雄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
(1)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 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 历史进程。
(2)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 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
能力为代价。 (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
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相 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铁 器 适合封建主义社会, 打破奴隶社 会
青铜器适合奴隶社会 , 打破原始社会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 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原始工具 奴隶社会—青铜器 封建社会—铁器 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
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 和重要手段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 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 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 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本要求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1、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 它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 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 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 宗教、哲学、科学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 域的具体表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
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 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 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 质变过程中。
改革的根源和实质
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 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改革的实质: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 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改革的作用
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 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 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必须变革生 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适合社会主义社会 , 打破 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化大生产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 打破 封建主义社会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 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 形式
(一)内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 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 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 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
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主 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全球问题”的实质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
的矛盾。 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
值的矛盾。
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 作来加以解决。 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 持可持续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