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不公正的原因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不公正的原因探析
课堂教学不公正的原因探析
理论上来说,课堂教学公正就是公正取向上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进度、难度、授课方式、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以及考试评价上顾及到“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给予每位学生适切的课堂教学。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往往存在着一些教学不公正的现象。
一、人们对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的无视或错误理解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的公正问题一直被人们所无视。
人们对教育公正的关注仅仅在入学时机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方面。
认为只要在入学时机、教育资源的占用等方面分配公正,就能做到教育公正,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无视了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正〞实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主客观因素。
这种认识上的缺乏致使人们无视了对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真正发生地方公正问题的关注。
此外,一些教师由于对“教学公正〞理解上的偏差,也使得自身的教学行为有失公正。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对所有学生有所偏爱或是偏见就是公正。
然而,“一视同仁〞只是公正的一个方面,是指在相同的方面教师要同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比方,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人格尊严等。
要做到公正还需要教师在学生不同的方面“差异对待〞,比方,为相对滞后的学生适当补课和个别照顾,给一些聪明的学生创造提高的条件等。
教学公正要求教师在公正取向上能够“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选择、作业布置等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提供应每位学生适切的教学开展资源,促成每位学生应用有的开展。
课堂教学公正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公正,面向的是学生个体,关心的是教育过程或教育活动中个体应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作为最主要、最根本的教育活动形式,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公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开展。
个体开展上的公正是衡量教育公正的标尺,这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质的规定所在,教育公正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
我们在要育制度公正合理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公正与否,因为再公正合理的教学资源,也需经由课堂教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资源。
二、影响课堂公正教学诸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课堂教学公正程度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的刻板印象
对课堂互动时机分配的“因人而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师个互动时机提供应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无疑是受到教师对学生期待的影响,而对学生的期望往往源于教师最初对学生的一些认识。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一旦形成,往往很难加以改变,即形成了对于学生的刻板印象。
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印象可能会有所变化,但这种刻板印象仍然是教学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
有研究证明,影响教师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涉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外貌、性别等方面。
很多教师对学业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晕轮效应〞,对一些乖巧可爱听话的学生有着感情上的偏爱,同时,教师对于个人背景与自己相当的学生更有认同度,这些潜在的因素
都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
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教师有意无意的就偏向了给自己印象较好的学生,自己比拟喜欢的学生,而这种偏向有时又是不自觉的。
教师在偏向一些学生的同时就必然忽略和漠视了另一些学生的开展需要。
这种师生互动的差异性,与学生之间已有学业差异具有根本对应关系,并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制造并扩大学生两级分化的作用。
⒉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以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也是制约教学公正的因素之一。
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有着较好的控制感,在教学内容的诠释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课堂纪律的维持上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既把握整体进度,也能兼顾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差异需要,使学生群体通过教学的差异互动过程中都能有所获得。
相对而言,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缺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解不清晰、不透彻,教学进程跟不上,教学效率低,课堂纪律、课堂秩序比拟混乱,教师往往忙于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持,使真正用于知识讲解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精力被分散,对学生的差异需要自然兼顾不够。
比方,有的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讲解内容和选择恰当的讲解方式,长时间的反复讲一些根底的习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时不是窃窃私语,就是埋头做其他的习题,或是长时间的讲解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习题,成绩较差的学生那么又显得无所事事,这种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的单一安排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不利于师生、生生间的差异互动。
一些学生没有获得应有的课堂关注和课堂互动,他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受到了影响,这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不公正。
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校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组织,是学校组织中的根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功能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中。
课堂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发生影响,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上有失公正。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9.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