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田技术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创建与试验技术总结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高产创建与试验技术总结报告
研究内容
于2014年10月11日至2015年05月20日,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高产试验田,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的最优组合,选取推广较为广泛的山农23号小麦品种,因为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
而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的最优组合。
种植密度与小麦籽粒产量
如何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为小麦创造一个个体生长健壮、群体适宜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
低密度条件下小麦群体较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群体对光能、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穗数增多,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降低,但穗数的增产效果远超过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小麦产量呈现上升趋势。
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小麦群体质量开始恶化,个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增产不足以抵消千粒重、穗粒数的减产程度,造成产量降低。
生产中借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可选取小麦的最宜种植密度以获得最高产,但最宜密度随品种、播期、土壤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不同。
同时,也有学者对小麦的密度效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小麦在一定播种范围内的产量变化不明显,播量低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他们认为分蘖特性和植株可塑性使小麦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都可以获取高产。
播量小、基本苗少时,主茎上生长出更多分蘖增加穗数,同时,小麦植株更加健壮,穗数和千粒重也较大;播种量大时,穗数较多,但由于群体质量差,灌浆速率低,导致粒重下降,使产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合称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
如何协调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育种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同生态类型区穗粒数多、穗粒重重、千粒重重的小麦仍是育种的首选。
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量的变化,只有使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乘积达到最大值,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4. 10~2015. 06这大半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高产试验田进行。
所用小麦品种为山农23号,由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
试验设计
试验小区形状为长方形,区间试验分为A、B、C、D四处理和两块竞赛田,每个处理分为四个区域,其中A1、B1、C1、D1基本苗均为10万/亩。
每个处理各自小区的行距皆相同,即A1、A2、A3、A4行距相同,为16. 7cm,A 处理为18行,B处理14行,C处理12行,D处理10行。
测定项目与方法
测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人工测量不同时期的亩穗数
数据统计
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数据可知,各处理内的四个小区产量相近,而不同处理之间产量有明显差异,考虑到人工计数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可以看出A、B两处理产量相近,故因此可知B处理为最佳播种处理。
小麦所用品种均为山农23号,从生长过程中来看,该品种生长健壮、少病虫害、产量相对稳定,适合进行农业推广。
由于播种时期人工播种有所差异,导致最后收产测算时结果偏大,期间的田间管理也没有做好工作。
采取的技术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精量播种。
我们采用的播种是人工播种,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因为播种时期较晚,田间出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临近测产田的地块,运用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提倡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
2.提高土地肥力,通过秸秆还田、种植前施足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
3.氮肥后移。
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4.控旺、延衰。
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但是我们的小麦长势较弱,这次不需要经过这个步骤。
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治早衰。
5.防病治虫。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示范片病虫草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6.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
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小麦生产的
综合机械化水平。
7.落实抗灾应变技术。
各项目区在监控生物性灾害的同时,对旱、涝、渍、风、雹、霜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展望
种植密度调整是生产上小麦群体结构、产量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人们对其调控机理和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群体结构,使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相互协调,进而获得高产。
但由于这些认识均是在一定地域、品种、土壤、气候及栽培技术条件下获得,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适性较差,甚至是矛盾的结论。
如何与时俱进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运用到农业研究中来,解决农业研究广适性差、定性不定量的问题,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