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失调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0-10-28T07:52:50.48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0期作者:杨念
[导读] 心理学强调,认知决定行为。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需要在心理和行为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的状态,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达到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

但是在现实生活时常不会事事如意,时常会出现一些事物会打破人们的心理平衡。

于是人们的心灵总是处在平衡的打破和重新建立平衡的矛盾过程中。

人的心理潜能为寻找态度与行为达到一致而被激发从而激发个体的认知改变与行为动机。

杨念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心理学强调,认知决定行为。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需要在心理和行为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的状态,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达到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

但是在现实生活时常不会事事如意,时常会出现一些事物会打破人们的心理平衡。

于是人们的心灵总是处在平衡的打破和重新建立平衡的矛盾过程中。

人的心理潜能为寻找态度与行为达到一致而被激发从而激发个体的认知改变与行为动机。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调适
一、认知失调概述
(一)认知失调的概念
195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学者费斯廷格针对人们认知态度变化过程总结出认知失调理论。

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是指个体行与态度与个体外在表现的行为、认知、观念、态度产生分歧,因此产生的不舒适、不和谐的体验。

从费斯廷格的经典认知失调实验说起——实验者让被试花一个小做无聊的任务,之后请被试给另外一个被试(由实验者扮演)介绍这个任务有多么有趣,吸引其参与其中。

为此实验者被被试1美元或20美元作为奖励。

令人意外的是,当被试对这个无聊的任务进行评价时,只收到美元的被试比收到20美元的被试觉得这个任务更有趣。

此经典认知失调实验强有力的证明了认知失调理论的存在,但是也有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存在促成了这个实验:失调行为是自己选择的;做出行为或表达的认知需要足够的投入;行为会产生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种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

(二)认知失调的种类
由于个体的认知受各种方面的影响,主要种类罗列如下:
1、决策后失调:当一个人必须要在各有优缺点的两者间做出一个选择时,选择后通常会出现认知失调。

2、强制服从失调:当受到外力影响,个体采取与自身态度与信念不一致的行为时而产生的认知失调。

3、接触新信息造成的失调:当在个体认知之外的新信息被个体有意无意的接触时,可能使得现存的认知受到威胁导致认知失调情况的产生。

4、社会支持体系造成的失调:个人的认知与态度受到群体成员的反对,或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要求接受新信息时产生失调。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感受到失调的耐受性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有人认为,单论失调耐受性的话,外倾型人比内倾型人的失调耐受性更高。

外倾型人在做完一件与自己认知或态度不相符的事情后,其态度改变比内倾型人少。

二、认识失调的原因及调适
(一)认知失调的原因
个体认知失调产生的原因,最为常见的有一下四种,即逻辑上出现矛盾、文化价值上出现冲突、与群体态度出现不一致、新旧经验上出现相悖、态度观念上出现的矛盾。

首先是逻辑上出现矛盾:即个体的思维逻辑出现冲突,导致对事物的认知从不同的逻辑推理时出现不同的认知,此时会出现认知失调。

而后文化价值上出现冲突则是取决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潜移默化形成的文化馆价值观与新出现的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与群体态度出现不一致是指当个体的态度与群体的态度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可能会重新审视认知的正确性,此时其自身认知产生动摇,从而出现认知失调。

新旧经验上出现相悖则是指新获得的经验如果与旧的经验有出入时,个体的内心会为了产生不一致的失调感。

态度观念上出现矛盾是指当个体对一件事物的态度与其相关的观念有出入时,其会在这两者之间出现认知不平衡。

总之,当个体的内心对一个事物的态度与外在表现的行为、认知、态度、观念、经验等方面产生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时候,其内心的
协调和平衡状态会遭到破坏,这是导致认知失调出现的直接原因。

当个体此时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时,常常使人感受到不适甚至是痛苦。

个体为了减轻内心产生的不适,会采取某种方法做出改变以达到内心,即为自我调适。

(二)认知失调的调适
1、减少不协调认知的成分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可通过减少不协调的认知成分减少失调时的不适感。

以吸烟为例,当被试知道自己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可是克制不住而继续抽烟时,其可能会告诉自己抽烟有害健康也只是对部分人,有的九十多岁的人也会抽烟,但身体仍然很健康。

此时被试部分否定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减少了与自己继续吸烟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以此来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也可通过增加协调一致的认知成分来减少失调时的不适感。

仍然以吸烟为例,被试明知道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却仍继续吸烟时,其可能会告诉自己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此时被试增加了与自己继续吸烟的行为协调一致的认知,来减少认知不协调的不适感。

改变不协调的行为。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还可能会出现改变自身不协调的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时的不适感,仍以吸烟为例,被试明知道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却还想吸烟时,此时会产生认知与行为不协调的状态,并且伴有不适感,此时被试可能为了减少不适感与吸烟过后可能产生的不安,其可能决定不再吸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吸烟。

此时被试改变了自己与吸烟有害健康不协调的行为,以此减少认知与行为不协调的不适感。

改变不协调的认知与态度。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还可能会出现改变自身不协调的认知与态度来减少认知失调时的不适感,仍以吸烟为例,被试明知道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却还想吸烟时,此时会产生认知与行为不协调的状态,并且伴有不适感,此时被试可能为了减少不适感与吸烟过后可能产生的不安,其可能告诉自己自己喜欢抽烟,并不是真的想戒掉,于是决定不顾其他继续吸烟,此时被试改变了自己与吸烟有害健康不协调的认知与态度,以此减少认知与行为不协调的不适感。

三、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现状
学者周翠荣在其著作《认知失调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到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假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轻微认知失调并引发其意识中产生认知冲突以便调动其积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并通过现状改变的过程激发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动机,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王琳在《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中提出:在认知失调理论的基础上,从个体自身的矛盾作为起点,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则和认知变化规律,改变过去的旧思想,即只关注外表不注重内在思想。

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科学的转变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国内相关理论在军队管理近些年来才重视起来。

而后,军队基层官兵认知改变及其措施的研究在我国部队管理和心理学领域逐渐深入并且普及,主要在态度改变、教育、消费观、罪犯改造方面较为深入。

参考文献:
[1]年彦娜.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付志宇.教师差别行为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系:自尊及归因方式的作用[D].河北大学2019
[4]周莉.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培养当代学生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
[5]韦宏霞,雷淑蓓.浅析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作者简介:杨念(1985-),女,重庆人,武警警官学院政治工作系讲师,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与心理教育学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