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1】篇〗
目标导航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

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

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
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
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
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
生:见(xiàn)
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生齐读“见”。

师又请几名学生读生字后齐读生字。

师(除掉拼音):咱们“开火车”读吧!
(“开火车”读)
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流利,可是他把“似”和“四”读成翘舌音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

你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吗?(对刚才读古诗的学生说)
生(点点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没错!就这样读!
师:还有谁想读?
(生抢着要读,师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师:咱们分组竞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学生按四大组的顺序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

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

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

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推荐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推荐。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

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身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身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扮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

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身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

假如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是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既然是诵读,课堂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找朋友读等,学生能在这种不时变换的读中读诗的乐趣,从而领悟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读书的习惯。

在次课的教学中,我还重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从插图入手,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作品一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作品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2】篇〗
学时目标:
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
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
xx
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

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

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

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
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
(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

教师提示、点拨:
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
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苍苍
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
3.理解“见”
(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

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

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书写。

4.反馈评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说明: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
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丰盛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在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苍、茫”,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3.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

(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师生交流)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敕勒歌,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敕勒歌)
二、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读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出示字词,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盖穹庐敕勒川见牛羊
3.师范读,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

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品读重点句子,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

指导朗读。

⑵“天苍苍,野茫茫”。

学生自主表达对一两个小句的感受,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相机板书。

指导书写:苍茫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是那么茁壮。

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点拨: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2.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⑴师: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⑵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歌画面,进行拓展延伸。

师小结:孩子们,在诗歌的长廊中,还有很多赞美草原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秀丽的草原风景图,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无名《草原诗》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天空四野想象画面
草地牛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