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灸的功效及施灸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瘢痕灸的功效及施灸方法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是既古老又独特的治病方法,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它以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学说为依据,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及适灸部位上施灸,人为造成局部组织烫伤,并出现无菌化脓、灸疮结痂,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施灸化脓后,能产生类似于现代西医学疫苗接种理论的免疫增强效应,激发人体的自愈力。
相关古籍佐证记载。
《医学入门·针灸》记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的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千金要方》记载:“炷令平整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也有“取艾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以治百病,效如反掌”之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 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
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欧阳修的《灼艾贴》是这样写的:“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
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
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
亦有闲事,思相见。
不宣。
修再拜,学正足下。
廿八日。
”这个贴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这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
使我们了解到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和广泛的普及。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艾灸的广泛使用。
有个不太常用的成语,叫做“灼艾分痛”,比喻兄弟间的友爱,这个成语典故也和艾灸有关。
《宋史太祖纪》记载:“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间感情深厚,赵光义有一次生病了,用艾灸治疗,觉得疼,赵匡胤就和弟弟一起艾灸,分担弟弟的痛苦。
古人很赞赏宋太祖和太宗间深厚的兄弟之情,称作“灼艾分痛”。
由此可以看到艾灸不仅在民间流行,连皇帝一家也很喜欢用艾灸治病。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村医图》,又叫做《艾灸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
它描绘的是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乡村郎中正在为人用艾灸治病。
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在患者背后施灸。
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身,表情痛苦。
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
情之色。
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准备给病人贴敷。
这幅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面部表情丰富,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生动,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
这幅《艾灸图》既是一幅古代绘画珍品,也是传统艾灸治病的真实写照,为我们了解宋代中医灸法治病提供了宝贵而形象的资料。
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圣惠方》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
《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21类系用直接灸疗。
直接灸须出现灸疮,是许多医家追求的目标,如《针灸资生经》还记载了引发灸疮之法“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火唐)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自发”。
瘢痕灸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中提到:“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灸,嗔怒叱去。
”所以从金元时代起针法,特别是针刺手法重新受到重视。
然而尽管如此,瘢痕灸仍然受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针灸医家的青睐。
如清·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一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
一、施灸的操作方法
1、点穴
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即点穴。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可以用红笔圈点。
点定穴点后,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用少许蒜汁或直接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即置柱。
一般多用大、中、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也可以是苍耳或莲子大。
2、点燃
可以用无烟香火点燃着艾炷,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可以用手轻轻拍打穴区四周,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
艾炷燃尽,拭去艾灰。
再灸第二壮至多壮。
二、以下几种情况不灸,紧急病症除外
1.特殊的天气不灸;包括:风、雨、雷电、大雾、下雪等;
2.农历的14、15、16月圆日不灸;
3.醉酒的时候不灸;
4.太饥太饱时不灸;一般在饭后一小时开灸;
5.情绪不好时不灸;
6.没过而立之年的,不灸足三里;
三、艾灸的先后次序:
1、先后再前,也就说先阳后阴;
2、先上后下;
3、先左再右;
《医宗金鉴》是这样写的:“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宜行,必分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阳阴经皆者,先灸阳,后灸阴,若脉数有热,新愈气虚,倶不宜灸,恐伤气血。
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须年三十以上,方可灸之,恐年少火盛伤目。
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因足三里能下火气也。
四、灸后注意事项
1、灸后一个小时内,不要动凉、冷的东西,包括吃、喝;
2、灸后最好休息半小时,利于身体的恢复;
3、直灸的穴位,不要被风吹;
《医宗金鉴》是这样写的:“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厚味,惟茹蔬淡适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