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知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知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
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

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

这是第一种乡试。

接下来是会试。

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

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

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

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
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但凡考試,就會有“金榜題名”,也會有“名落孫山”。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曾有不少“落第者”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成就了一世英名。

賈島落第留下傳世《下第》詩
唐代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賈島,早年出家為僧,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

后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

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作為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下第》詩至今讀來仍令人傷感:“下第隻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張繼落榜吟出《楓橋夜泊》
唐代詩人張繼落榜后,每每想著同窗好友個個金榜題名,自己卻名落孫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悶,便前往蘇州散心,投宿於寒山寺旁的客船。

從傍晚到夜裡張繼一直站在船頭望著蘇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風淒清寒冷,於是他隨口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時人評價此詩乃千古絕唱也。

是這首詩使后人記住了懷才不遇的張繼,也使得寒山寺聲名鵲起。

唐寅落榜吟詩作畫
明代畫家唐寅也是一位受到科舉嚴重打擊的落榜生。

當年,他參加科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購買考題作弊,結果東窗事發,被奪去了考生資格,永遠與科舉無緣,這在過去可是最大的人生打擊。

唐寅起初也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視游山玩水為人生第一樂,把紅顏知己當人間最美尤物,興趣來時拿起畫筆涂上幾幅,難過寂寞時調戲美女一解百愁千恨。

但就因為這次打擊,卻成就了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畫家。

李時珍3次落榜完成《本草綱目》
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是落榜生,14歲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於是他棄官從醫,走遍大江南北,參考800多種醫書,歷經
29年編成《本草綱目》這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共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蒲鬆齡落第寫就《聊齋志異》
蒲鬆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

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勉。

傾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

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吳敬梓落榜成就《儒林外史》
吳敬梓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

后因落榜從懷疑科舉制度,到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

他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去創作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直到49歲時才完成。

鄭觀應童子試未中著出《盛世危言》
中國近代的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愛國民族工商業家鄭觀應,1858年應童子試未中,即奉父命遠游上海,棄學從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買辦的叔父鄭廷江處“供走奔之勞”。

次年,由親友介紹進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寶順洋行任職。

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務。

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絲樓,並兼管輪船攬載事項。

同時進入英國人傅蘭雅所辦的英華書館夜校學習英語,並對西方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曾充當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買辦,后在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和商辦粵
漢鐵路公司等擔任高級職務,投資興辦了不少貿易、金融、航運、工礦等企業,是一個從買辦轉化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盛世危言》,曾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很大影響。

盛宣懷三考落第實業建功
盛宣懷字杏蓀,號愚齋,1844年出生於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龍溪。

盛家世代官宦,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曾先后任湖北、浙江的道員。

按照這個家族的傳統,盛宣懷應該通過科舉,求功名,入仕途。

但是他自從22歲童子試之后就屢試不第。

三次落第之后,盛宣懷放棄了科舉之路。

1870年,他在李鴻章幕僚楊宗濂的推薦下,投在李鴻章麾下,任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

由於盛宣懷的父親與李鴻章私交深厚,盛宣懷從此得到李的器重,第二年便升到相當於知府的官職。

盛宣懷不僅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還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